正在阅读:吴小淮:他的故事从一部旧相机开始

吴小淮:他的故事从一部旧相机开始

温州网 2023-06-20 09:13:01

温州网讯  今年4月,吴小淮的相机收藏展在杭州举办,展示他收藏的135套135相机,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选择原作收藏展”一起亮相,展览为期一年。

吴小淮相机收藏展在杭州举行

吴小淮收藏的每台相机都有它的故事,正如他人生中行过的每一段路都有不同的风景。至今他主要头衔就有22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活字印刷术”项目学术专员、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院长、温州市叶适与永嘉学派研究会监事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甚至还是旅游体验师与经济师。能执笔,会拍照,可以在瑞安木活字展示馆做历史讲解员,也能作为地方文史专家学者出席学术研讨会、举办专题讲座。

今天,小毛会客厅邀请吴小淮先生聊聊他的中国故事、温州故事。

一部旧海鸥相机 让他迷上了摄影

朋友说吴小淮取得如今的成就跟他喜欢摄影不无关系,是摄影拓宽了他看世界的视野,让他甘愿放弃“铁饭碗”,下海成立广告与文化策划公司直至退休。

吴小淮的祖父吴其铭是清宣统三年(1911)“庚子赔款”选派的留日学生,毕生从事国学教育,曾任国民政府南京江宁县教育局长,解放后先后任教江苏苏州中学、昆山中学。

父亲吴引一,抗战时期就读上海法学院,解放前夕从事上海解放地下工作,后任浙江台州法院审判员,1955年调瑞安中学,任语文教研组长30年。

吴小淮首次触摸相机就是在父亲任教的学校,那时瑞安中学教导处有部海鸥牌4A双镜头相机,让年轻的吴小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就常跟教导处老师套近乎,以求借得相机一用,看看镜头里的世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小淮拥有了第一台相机,是与妻弟合买的。当时妻弟想学摄影,相中一款海鸥203型号的相机,吴小淮托人去上海购买,错把203说成205。买错型号的吴小淮自觉不好意思,就出了一半钱。拥有了“半台”相机的吴小淮,拍摄的机会就更多了。

随着时代发展,相机也跟着换代,进口单反相机在国内的出现让吴小淮又开始动了购买相机的心思。“看着报社摄影记者拿着单反相机,连拍时快门声音像海浪拍岸一样,心痒难耐呀。”1984年,吴小淮乘着妻子去上海出差的机会,瞒着妻子偷偷拿了家里仅有的500元存折,取出了480元钱购买了一台当时最便宜的富士卡单反相机,“这笔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算是巨资了”,事后得知情况的妻子并未责怪喜欢摄影的吴小淮,只是让他今后多给她拍照片。

自此,吴小淮的摄影生涯开启“狂飙”模式,他是瑞安第一个民间摄影群体“变焦摄社”的发起者之一,曾任瑞安多个摄影协会、摄影团体秘书长、主席,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摄影团体,先后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2000多幅作品,并多次获得国内外摄影奖项。

吴小淮笑称,人说玩摄影穷三代,没想到妻子也入了这个坑,1987年,刚学摄影不久的她,摄影作品就入选了浙江省首届妇女摄影展,如今早己成为资深女摄影家了。

吴小淮在工作室里摆弄相机

摄影让他跨行成为 木活字印刷“代言人”

从摄影爱好者到瑞安木活字印刷“代言人”,吴小淮的人生经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有迹可循的。

受家学影响,吴小淮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他的摄影创作中,常蕴含着对社会人文的关怀和理解。作为国内首位提出“田野摄影”概念和摄影手法的倡导者,吴小淮把镜头对准了温州的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他坚持二十余年跟踪采访瑞安木活字印刷的传承群体,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2009年,他的摄影组照《木活字印宗谱》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文体游艺类文献奖;2011年,以木活字印刷为题材的摄影组照《梨墨春秋》获得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银奖;2018年,《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获浙江省图书馆展览策划创意大赛一等奖和最佳展览内容奖。

2010年11月,以瑞安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技术为唯一传承地的“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受邀书写申报文件的执笔人正是吴小淮。

早在2002年,吴小淮就受政府委托策划和负责建立“东源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他至今记得刚接触木活字匠人时的情景,“首次开会只来了十三位,向他们了解其他从业人员时,大都三缄其口”。不过吴小淮并不气馁,一有空就跟他们去工作现场,跟他们聊天,获得他们的信任,最后在吴小淮的文字与影像记录中,采访拍摄了100多位活字印刷匠人。

吴小淮不无骄傲地表示,在中国活字印刷术发明应用大背景下,通过考察、研究瑞安活字印刷的历史,综合温州地区移民史、宗族史和谱牒学,取得了全面考证和展现活字印刷技术历史和传承现状的专项成果,他拥有了这项技术当代研究完整的文字与照片著作版权。

吴小淮在采访木活字匠人

单反相机背后的历史 同样有力量

瑞安安吉路一栋小民房的二楼,吴小淮每天在这个十米见方的小书房中整理他历年来拍摄的摄影作品,一台电脑、一台扫描仪、一台用于拍摄的数码相机,再加上已有些年份的胶卷以及各种摄影、相机的书籍,让这个房间显得有点拥挤,墙上挂着一幅字——“知命、知足、知止”,这是吴小淮的座右铭,他说,知命、知足容易做到,要做到知止很难。

记者身处小书房,发现有一处地方与众不同——一尘不染,连玻璃都通透如新,可见是房间主人最精心照顾的地方,那是一个存放着上百套135相机的书柜。

回应记者的好奇,吴小淮坦言,收集135相机的起因是2005年尼康推出被业界称为135单反相机的“终结之作”F6相机。他感叹道,从1935年至2005年,135单反相机作为摄影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个机种就要消失,而它恰恰是他那个时代摄影师最爱的相机,于是就萌生了收集135相机的念头。

恰巧那段时间他正在采访拍摄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匠人,深知文化历史背后的力量,而单反相机同样如此。吴小淮认为摄影是文化,相机亦是,况且135相机成就多少摄影记者、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又让他们拍出了多少幅好作品呢?

1935年,苏联国立光学仪器工厂发布的世界第一款135单反相机“斯波特Cnopm”

1936年,德国依哈格公司上市的135单反相机“爱克山泰Exacta Jhagee Dresden”

此后,吴小淮有针对性地收集1935年至2005年这七十年间世界各大相机产商生产的各类代表性135单反相机。那时国内网购还没兴起,吴小淮就去易贝网上“淘宝”,因卖家大多身处国外,吴小淮经常三更半夜上网下单。

他花了近十年时间收集了300多套相机,还出版了《群雄逐鹿——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典藏与鉴赏》一书,系统地梳理了这70年135单反相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的代表机型、厂商和品牌。

吴小淮此前把他研究多年的木活字印刷术的文字与照片都捐给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对于这300多套135相机,他也想给它们找个家,他笑称自己5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可养不活它们。

如今的吴小淮并未闲着,宣传文化等许多部门邀约他做嘉宾、上电视做节目、整理瑞安文史等事儿让他忙得不亦乐乎,并且“吴小淮”公众号还在不断更新。自称摄影自媒体的他,以读书、摄影与他人交流分享日常心得,目前已发布309篇原创内容。

来源:掌上温州客户端

原标题:摄影家、135单反相机收藏者、木活字学术专家、地方文史研究者…… 吴小淮:他的故事从一部旧相机开始

记者 小毛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