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政府门户网站成摆设陷入尴尬
核心提示:
“提供的服务不需要,需要的服务找不到。”24日在海南博鳌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论坛上,专家对当前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现状如此评论。论坛发布的《中国政府网站互联网影响力评估报告(2013)》显示,我国政府网站互联网影响力的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弱阶段。政府门户网站如何真正融入互联网,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成为与会人员讨论的焦点。
|
不少政府网站被指“不好懂、不准确、不实用、不亲民”
政府网站是人们了解政府工作动态、反映社情民意、网上办理事项的重要渠道,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网站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不好懂、不准确、不实用、不亲民等现象比较普遍。
有研究机构此前对我国近50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型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集中调查发现,一些政府网站存在链接无法打开或者链接与标题无关的内容;网页设计不够美观;提供的政务信息陈旧,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等有误;获取信息不方便等。此次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政府网站互联网影响力总指数仅为50.90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央部委、省、市级政府网站信息能够在搜索引擎上被公众查到的比例分别不足10%、8%和5%,这就意味着政府网站经过十几年积累的海量信息总体上处于‘不可见’的状态。”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电子政务处副处长杨道玲说,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政府网站对互联网发展环境变化,特别是网民普遍使用搜索引擎这一新变化准备不足、应对不力。
一些政府网站信息发布工作不准确、不细致、不实用,导致公众对其认知度低、满意度差。业内人士认为,最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办事难、办证难等问题,除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外,也与政府网站服务的细致度和实用性不够有关。相关数据显示,我国70%的政府网站只是简单公布行政审批项目,缺少不同业务类型的办事流程。
专家认为,随着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深化应用和突出服务正成为政府网站提高实效的总体趋势,传统的供给导向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大数据时代会否给政府网站带来机遇?
从1999年启动“政府上网工程”至今,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突飞猛进,当前全国政府域名(gov.cn)下的政府网站数已超过5.2万个,100%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省级政府、99.1%的地市及85%以上的县(区)政府都已经建设了政府网站,部分村镇也在建设门户网站。
近年来兴起的大数据技术,因为能够根据网站用户的访问喜好、站内搜索行为等,分析提炼用户的需求特点,为政府网站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条件。
“对政府网站来说,大数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就会止步不前甚至掉队落伍,被时代淘汰。”国家信息中心网络政府研究中心主任于施洋说。
事实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早已开始注重政府大数据应用。美国于2009年开始实施“开放政府计划”,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公开政府信息,鼓励公众参与和交流,增进政府信息的可及性。2010年7月,美国联邦政府根据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对其门户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使页面更简洁、服务更便捷、搜索功能更强大。
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开始实施升级改建,群众可获取政务公开信息,以及网上审批服务的在线查阅、结果反馈和服务评价。对办事群众来说,查询办理事项、办事流程、办事地点将更加心中有数。因其积极探索,成都市在此次省会城市政府网站互联网影响力评比中获得最高分。目前,首都之窗网站群也已建成智能分析云中心。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政府必须以服务大众的态度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社会的全方位进步,而不能成为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精细化管理能否打造政务信息公开“升级版”?
业内专家认为,政府网站是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平台。大数据可以让政府网站弥补传统的“供给导向”服务模式的弊端,开启“需求导向”的服务新模式,打造政务信息公开升级版。
国务院办公厅10月1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更是指出了今后政府网站服务的方向。意见提出,要完善政府网站服务功能,及时调整和更新网上服务事项,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得便利的在线服务。加强政府网站数据库建设,逐步整合交通、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信息资源,以及投资、生产、消费等经济领域数据,方便公众查询。
而对于大数据时代政府信息化的方向,于施洋认为,政府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有两点很重要:首先,要精准感知互联网到底发生了什么;其次,对用户需求和体验进行有效反馈。只有把这两点有机组合在一起,政府部门才能与公众形成良性和谐的互动。
在首都之窗运行管理中心钟瑛博士看来,全球政府网站绩效管理发展呈现新趋势,即更加强调用户导向、实时响应、精准分析。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管理方式也应及时改变,要从强调“服务供给高效”向强调“用户体验卓越”的方向转变,从强调服务内容“有没有”向强调服务效果“好不好”转变;从定期的“运动式”绩效评价向全天候监测和第一时间响应的方向转变,从静态化的绩效测评向实时管理、动态响应的方向转变;从只强调整体规模效应到强调细分领域的高质量服务转变,从仅关注网站整体服务质量向关注细分用户群体使用体验转变。(记者尹伟欣、王存福、罗羽)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