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集作品:世界矾都传奇(0/0)

5秒

  600年民族工业文化遗产造就世界矾都

  萧云集撰文并摄影

  从海拔千米的苍南县第一高峰鹤顶山西北坡俯瞰矾山盆地,这个1.9亿年前由中国东部最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燕山旋回后期剧烈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圆型火山通道依稀可见。这个直径16公里的圆型火山口,如今居住着四万矿工、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群。他们也清楚地知道,他们脚下这座“矾山”,不仅仅有四通八达的矾矿采空区,更是蕴藏着占世界总量60%,占我国总量80%以上,他们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大量明矾石。

  鸡笼山上巨大的明矾矿石,显现着斑斓的五彩,雨水的冲刷,凝结形成一圈圈的绿色的“苔藓”。传说六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人烟荒芜之地。四川难民秦福带着妻儿在鸡笼山一石洞下避雨,一家人搬来几块石头,堆起一个灶堂做饭。几天以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搭灶烧火的的石块被雨水淋透风化,已变成泥沙细粒,夹杂着许多透明小珠子,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秦福放几粒到嘴里尝尝,味道酸涩,顺手扔到身边的浊水洼地,小珠子溶化了,浊水却澄清了。秦福的儿子中暑肚痛,喝下一碗小珠子溶化的清水竟然就好了。秦福认定它是一种仙丹妙药,取名“清水珠”。从此,秦福常常来这里烧制“清水珠”,拿去给人澄清浊水或解暑。消息传开,乡野村人纷纷效仿,明矾宝藏就这样被人发现了。明弘治《温州府志》载:矾,平阳赤垟山(今苍南矾山)有之,素无人采,近民得其法,取石细捣提炼而成,清者为明矾,浊者为白矾。这是有关矾矿开采、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

  六百年的风雨变迁,采石——运输——焙烧——风化——溶解——结晶,从最原始的手工挖掘到机械、火药辅助。从肩扛手拉到电耙装车、矿车运输。从蜡烛照明到煤油灯到电灯到电动机械生产。从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矾山商人到温州、上海等地销售明矾,引来苏州商人、建起第一座矾窑,日产明矾9担(900斤),矾山出现了第一代矿工到今天,矿山也是几经兴衰。1958年曾经创造过年产明矾4.2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后来也曾走到低谷,矾矿几易归属和行政管理。现在的矾矿是化工部重点化学矿山之一,是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采、炼联合企业。于1998年更名为“温州矾矿”,素有“世界矾都”之称。。

  明矾石矿是一种含水钾铅硫盐类矿物,主要用于炼制明矾,也是发展钾肥工业、冶金工业、基本化学工业和精细化工工业的重要矿产资源。矾山共有五个矿区,含矿面积达10平方公里,矿区共有六个矿体,十二个分层。矿体平均总厚度44.56米。矿石总储量16700万吨。

  我们从312平硐进入矿硐深处,矾山矿工开凿矿铜+190米到+580米共10个中段,有数不清的硐体和硐群,几十个采空区,采空面积55.8万平方米,体积289万立方米。矿山中的石硐硐硐相叠。鼎盛期的矾矿,76个采矿作业点、221个采矿班组,五个炼矾车间和四个采矿区,有职工3000多人。

  来到煅烧炉,只见三人不停地把电绞车送上高炉中部的矿石用肩挑、手扛倒入很像古式砖瓦窑的立式煅烧炉中。矿石在650℃的炉中煅烧约38至40小时。煅烧好的矿石运到巨大的风化砂堆房,让其自然风化3个月左右。再经过加温的溶解工序,溶解后的溶液经砧槽流入结晶池,再经过半个月的自然结晶,生成明矾晶体。

  苍南县有关部门2010年开展以“世界矾都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利用与矾山矿区科学发展”调查研究活动,组成调研组对矾山矿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建议矾矿通过改革改制,压缩二产,逐步走矿山文化旅游的发展之路。

  2011年11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中国区代表、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阙维民教授,实地考察了矾矿后与当地各界人士深入探讨世界矾都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利用问题。阙教授建议温州矾矿要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这条路可行且非常有希望。近几年,社会各界人士也相继提出温州矾矿应尽快改革改制,转型发展,并启动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

  2011年12月,温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温州矾矿综合改革方案》。浙江省副省长陈德荣亲赴苍南调研温州矾矿改革发展问题,随后几次陆续对温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呈报的有关温州矾矿改革和“申遗”的报告给予明确的肯定性指示。

  世界矾都工业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浙江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遗址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温州矾矿,苍南县人民政府,矾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2012年在矾山举行苍南县庆祝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暨温州矾矿遗址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启动仪式。温州矾矿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研究促进会也于2012年6月6日在温州宣告成立,并已开展了一系列有效工作。现在,温州市政府方面已经与北京大学签订协议,正在合作进行“申遗”可行性课题研究。经有关方面商议,力争于2014年在温州召开世界矿业遗产年会。

  矾矿工业遗产记录了矿工和普通劳动群众难以忘怀的人生,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构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矾矿几百年的工业活动所积淀下来独特的社会形态、风俗传统,人文传说,承载着太多矾矿工人的血泪汗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蕴涵着多少代矿工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精神风貌。正因为有这座古老的矿山,使苍南县成为了中国矿山井巷之乡。近年来中国矿山井巷业中,近九成的金属矿开采、近四成的煤矿开采,都有苍南人参与,苍南人经营管理和投资的矿山井巷业,年产值达500亿元人民币左右。矾矿采炼技术几百年的变迁与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来看,具有专有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将它保护、挖掘好,展示于后人具有历史、文化、科普等重要价值。

  从世界上的成功经验看,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地,往往都是世界旅游目的地。因此,对温州矾矿现有的工业文化遗产进行及时、全面、有效的保护和在此基础上的适时、适度、有序的旅游开发,并且不断为申报世界遗产创造条件,积极进取。

  世界矾都,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鲁尔?人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萧云集,男,汉族,1962年出生,苍南县人。

  1980年毕业于浙江乐清师范美术专业,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

  现任苍南县文化馆研究馆员、副馆长,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美术创作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浙江省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温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新闻宣传工作评审专家、九三学社浙江省委文澜艺苑副院长,苍南县政协常委、浙江省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

  

N来源:温州网|作者: |编辑: 王建平|责任编辑: 黄作敏
在线投稿投稿方式
扫描二维码订阅图说温州

@温州网

0577-56686643

1181552640@qq.com

扫描订阅图说温州微信帐号

分享本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