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小微企业突围之路:“抱团”“傍大款”

2014年01月13日 18:41:01来源:中国新闻网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中新网温州1月13日电(记者汪恩民见习记者邵思翊)初冬的温州阳光和煦,位于双屿中国鞋都工业区里的温州奥得利鞋业的车间里,200多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完成一道道的工序。

  温州有着“中国鞋都”之称,其双屿街道是鹿城西部一个起步较早的工业基地,其中鞋业企业占街道总数的80%以上。街道内的中国鞋都工业区,集聚着康奈、巨一、东艺、查理、飞禽等知名鞋企,也“蜗居”着一众小微鞋企。

  奥得利鞋业便是其中的一家,与多个同类企业租住在一幢厂房内。这一家小型制鞋企业主打出口,产品销往欧盟、美国。企业负责人朱闽告诉记者,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加之温州本土经历了2011年高利贷崩盘、担保链断裂等危机后,市场反应较为冷清。整个园区内已经不复往日的热闹,不少企业已放假,再待来年开工。

  “外贸的旺季是7—9月份,和那个时候相比,现在两条流水线只开了一条,工人的数量也少了将近一半。”朱闽说,“现在手上的单子也做的差不多了,现在的话正在找一些新的单子做。”与同幢楼内的其他企业相比,他们的日子已算不错。

  但与前两年的行情的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奥得利2012年生产订单达100万双,今年则只有60万双,缩水了近一半。

  “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到差不多过年才放假,还需要找别人来帮我们代加工,今年还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奥得利的生产主管汤富勇告诉记者。

  近来,朱闽开始接触、联络多个外贸公司,以拓宽海外市场。“欧洲的订单季节性强,打算通过外贸公司接一些拉美、非洲的单子,大家现在好像都开始做这些国家的。”他告诉记者,出口欧盟的贸易壁垒增多、原本的华侨订单减少……开拓新兴市场成了活下去的必经之路。

  朱闽这样的想法并非没有道理。

  据统计,去年1-10月,浙江省对非洲出口鞋5.2亿双,出口量占同期浙江省鞋出口总量的28.6%,增加98.9%。作为浙江鞋业的生力军,温州鞋企也占据了一块“大蛋糕”。1-10月,温州实现出口917.3亿元人民币,下降0.8%。在统计的10个行业中,4个行业出口略有增长,其余7个都是负增长,增幅最显著的则是温州传统的制鞋业,同比增长8.5%,达42.6亿美元。

  恢复满血中的鞋企也隐忧,温州出口鞋业行业洗牌开始加剧。温州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温州出口鞋类实际生产企业为1046家,与去年同期对比,新增出口企业184家,倒闭、停产206家,出口企业的变动率达31.15%,比去年明显提高。其中,新增企业大部分既无经济实力基础,又无外贸基础,基本上属于“匆匆进,匆匆出”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淘汰率达52%。

  “转型升级说说容易,要真的做还是挺(难)的。”朱闽说,以制鞋业为例,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机器换人”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尚无明显的方向。像奥得利这样的出口企业,企图建立自身品牌,提升附加值,缺乏资金和海外具体的销售渠道,无疑前路坎坷,困难重重。“目前,我们还是以加工订单客人的品牌产品为主。”

  同时,在网络经济势头不可阻挡的当下,朱闽还瞄准了电商的路子,尝试开拓国内市场。他认为,网络销售打破了这些固有的销售渠道,市场拓展相对容易,易于推动企业的发展。

  对此,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张一力指出,随着从本地到欧盟、非洲市场的变化,有部分企业会在竞争中淘汰,温州未来将不会有这么多独立企业。如果每一个企业都有独立细胞,过分的丰富将无法做强做大,一般企业只可能具备部分的功能。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表示,过去依赖国内外巨大市场的阶段已经过去,如不进行新的变革,例如走品牌设计创新等转型,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未来将会是块状的产业集群式经济,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小企业为其做配套和代工。小微企业需要有独特的创新和竞争力,或实现差异化竞争,方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生存下来。

  “小微企业不能一个人突围的,要么抱团,要么傍大款,利用大企业的品牌。”张一力说,小微企业家们应该探索适应自身的小企业配合大企业模式,这可有效利用小企业的劳动力优势和大企业的品牌优势。温州并没有类似汽车这样的大产业,这需要从各方面进行调整,由此,过去的温州模式也会随着发展有所改变。

  徐剑锋建议,搭上网络经济的顺风车,也是突围的一种方式,走得快的企业,必然能分到市场的蛋糕,但做大做强之后,也需再一次考虑转型升级的难题。

  “网络经济是一个机会,但这是双刃剑,有风险,亏空的人也很多,被淘汰也是市场的选择。”张一力说。(完)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温网编辑|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