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是首古老而生动的歌

2014年04月02日 09:09:28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被温州人誉为母亲河的瓯江,不仅孕育着温州的文明,养育了温州的人民,而且传颂着许多美好的故事,可以说,瓯江是首古老而富有生机的歌。

  1958年4月17日,上海海运局的“民主4号“客轮首航抵温。黄邦法摄

  瓯江流域图

  温州网讯 时值温州全面开展“五水共治”,检阅我市水利资源,对比周边地区,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温州的水资源真是太丰富了,浙江八大水系中,温州就占有了瓯江、飞云江和鳌江三大河流;在独流入海的六大水系中,温州占了一半。被温州人誉为母亲河的瓯江,不仅孕育着温州的文明,养育了温州的人民,而且传颂着许多美好的故事,可以说,瓯江是首古老而富有生机的歌。

  瓯江,承载历史

  1942年,温州文化名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由国外回温,途经丽水时写下了这样的日记:“晨间木船由青田开往温溪,然后由小汽轮拖行,一只叫做‘云龙’的小轮拖了二十来只木船。船中阅《传习录》及《明人小品文钞》,下午3时许已近温州,站在船尾眺望,江心孤屿已可见了,虽然天空是沉闷的铅灰色,但是故乡近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心房跳得比平时厉害。西郭已到,小轮便停在那儿,自己所乘坐的木船却仍用桨划到朔门外丽青快船码头。朔门的城垣毁了一部分,以通马路,北大街几乎完全改了样,街道放宽,道路旁边植树,店铺多改为三层门面,表面上的温州市况比内地第一等的城市,如昆明、重庆、成都之类并无逊色。”这就是夏鼐眼中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瓯江和瓯江边上最大的城市温州。这种慢节奏的生活,现在读来是一种享受,是不再的风光。

  前年,我读《二十一军在温州》一书,看到了瓯江又一段值得记忆的历史。二十一军是温州和平解放后最早进驻的部队。当时公路状况很不好,部队的军车也是用木筏承载从丽水运至温州的。《筏载汽车到温州》有这样的记载:“清晨,江风拂拂,放筏起渡了。我临风站在小帆船上,看着瓯江滚滚的江涛和一个个旋转的大涡流,只见筏工们异常沉着,拨动着长柄橹,顺着水势划动,好像没事般地化险为夷滑溜般过去了。”载着汽车的30多只木筏,浩浩荡荡地在瓯江上漂流,那是怎样壮观的情景啊!

  夏鼐先生和二十一军的这两段往事,只是滚滚瓯江承载的数不清的故事长河中两朵小小的浪花。作为温州的黄金通道,瓯江之上,散落着多少温州人的梦想和希望?!

  瓯江,资源丰富

  检阅瓯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她。

  瓯江是从浙西走向浙南再注入东海的浙江省第二大河,瓯江之名与温州城市的名字同演绎。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温州“三代时盖瓯国”,故称其江为瓯江。汉顺帝永和三年(133年)析置永宁县,又名永宁江。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立永嘉郡,又名永嘉江。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称温州,又名温江。唐元和七年(812年)因有刺史韦宥“于江浒沙上得筝弦,投之江,忽化为白龙而去”之说(见《集异志》)而名蜃江,谐音而为慎江。历史上,因其沿江曾盛植木芙蓉,繁花若霞,因以花名江,也叫芙蓉江。

  瓯江发源于浙西庆元县与龙泉县交界的仙霞岭洞宫山百山祖北麓锅冒尖。主要支流有松阳溪、宣平溪、好溪、戍浦江、楠溪等。

  瓯江水产资源丰富,在瓯江栖息、繁殖的鱼类有111种。其中,凤尾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爱吃瓯江美味的凤尾鱼,这与宋时状元王十朋在江心屿读书的故事有关。凤尾鱼,温州人称之子鲚,因鱼的尾巴像合拢的凤凰尾而得名。清代诗人郭钟岳的《瓯江竹枝词》中咏道:“桃花浪暖鮆鱼肥,味比江南是更非。日暮网来孤屿下,银刀出水雪花飞。”“江心屿后鲚鱼儿”是瓯江有名的风物。

  历史上有很多爱瓯江的人物。2012年,温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95岁时,深情地为国画长卷题写引首“八百里瓯江”。他就是从瓯江之畔走向世界的学者。从南朝时在瓯江留下了最美山水诗的太守谢灵运开始,到李白、韩愈、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陆游、王十朋、叶适等古代诗人和现代的苏步青、谢侠逊、陈诚、章乃器、朱自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在瓯江留下大量珍贵的诗词歌赋和雅事趣闻。同时瓯江也记录朝代荣辱,反映了历史进程。文天祥、宋恕都在这里写下慷慨激昂的诗篇。宋恕1877年5月间到江心屿游览,看到开埠后的瓯江,在其《孤屿怀古》七绝中写道:“凭吊江潮夷犬吠,大英领事孟楼眠”,为家国的落后而愤慨。

  历史上有很多治理瓯江的人物,有位温籍水利专家徐赤文,一辈子爱瓯江,治理瓯江有成就。他1916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53年5月,周恩来总理签字任命他为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早在1933年,徐赤文就筹划扩建温州城河工程,新建三角城头、象门河二座水闸。1950年《温州专区第一个五年水利计划草案》是他参加编制的,解放后温州第一座中型水闸工程灰桥水闸也是在他的指导下筑造的,市区杨府山筲箕涂瓯江潮水的侵蚀治理等水利工程,都是他治理瓯江的见证。

  笔者曾经采访过中国铀矿地质先驱南延宗先生的儿子南君亚,他说:“父亲走遍瓯江南北,最爱瓯江两岸的矿产资源,写下了论文也写下了诗歌,他老人家在诗中表示‘追随霞客欲成双’。”南先生撰写的有关永嘉、青田一带的钼矿产、瓯江两岸深处的有色金属矿产等珍贵的考察报告和学术论文至今还留存在国家地质博物馆里。

  温州城市近代化先驱黄溯初,实业爱乡的成就很大。他爱温州爱瓯江至深,在瓯江边上筑敬乡楼,他的《敬乡楼诗》中留下了一首《自沪乘飞机归永嘉》的诗,说的是瓯江上简易机场的一段史话。《温州市志》记载:1933年中美合资的航空公司经营了上海至广州的航线,途经温州。在江心屿至麻行埠头之间的水面上,构建了一艘大浮船,作为旅客上下飞机之用,一直用到1937年。黄溯初在诗中佐证道:“故乡沧海外,春暮偶怀归。侵晨发龙华,日出雾犹霏。”“雾散孤屿出,江水绕禅扉。舍机方登陆,寒雨湿征衣。”为瓯江留下江中停歇飞机的趣闻。

  瓯江,改变温州

  瓯江,水深江阔,船只行驶方便,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主要航运水道,温州港是浙南吞吐咽喉。温州港自1984年恢复对外开放以来,国外商船来港日益频繁。1988年开通美洲国际航线后,温州港更由中型海港向大型海港发展,成为浙南、闽北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

  要说瓯江改变了温州,主要是贸易和客流。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温州海关的建立,极大地影响了近代温州贸易的发展。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条约规定:“在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西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温州海关由此创立,海关始称“温海关”,后改为“瓯海关”。从此,温州正式“被”对外开放。英国政府派阿尔巴斯特为驻温州首任领事,随后外国商人、传教士纷纷来温。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英领事在江心屿东塔下圈地建造一幢三层洋房的领事馆,次年又建“巡捕房”。这一带原为温州人民观赏风景之地,从此变成了温州人无法涉足的禁区。现在,这座领事馆还在江心屿,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是人文历史的见证。

  温州被划为通商口岸开始半殖民化的同时,海上交通和商业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温州至瑞安、乐清等地开始客货轮航行。温州港口开辟了温沪、温甬(宁波)、温椒(海门,今椒江市)、南洋等国内航线;国际航线由新加坡、苏门答腊扩大至日、英诸国,外贸进出口有较大发展。进口物资主要为毛织品、糖类、煤油、棉布、颜料、卷烟、西药、火柴、玻璃等;出口物资主要为茶叶、木材、柑橘、烟叶、猪油、牛皮、纸伞、滑石雕刻品、海产品、明矾等。

  外国资本主义为了倾销商品,在温州纷纷设立洋行、公司等机构。如英国的怡和洋行、麦克浦洋行、美国的美孚火油公司、英国的亚细亚火油公司、日本的东洋堂、广贯堂,此外还有英美烟草公司、英瑞炼乳公司等等。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严重摧残了温州本土古老落后的手工业,致其破产衰落。

  当然,西方先进实用的工业品,也引起温州人仿效制造的兴趣,一些制造工艺逐步传入。帝国主义列强以枪炮打开中国大门,进行经济掠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解放前,温州港最为繁荣的时期是抗战时期的1931年至1938年。由于僻处东南一隅,抗战波及温州的时间比起国内其它城市晚了两年,战争对温州的破坏相对其他地区也少一些。温州的工商业在此期间曾一度繁荣。许多行业的生产,都达到了民国以来的最高水平。如棉织业1930年产量10.53万匹,锯板业1932年温州港出口21.35万平方英尺,均为战前最高水平。

  温州港口起到了繁荣城市、助推通商的作用。与此同时,温州人从瓯江起航,走出去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如著名启蒙思想家宋恕、东瀛考学的刘绍宽、科普学家黄庆澄、实业家黄溯初、数学家苏步青等一大批温州人,就是由瓯江走出,跨出国门,接受新的思想、理念和科学知识,并以此来拯救时弊,回报乡梓。

  改革开放之初,温州至上海陆路不便时,安澜亭码头到上海十六铺码头每天都有几艘大客轮往返,搭建起温州商人走向世界的桥梁。那时节,码头上经常人流涌动,滚滚瓯江就是这样迎来送往,培育着温州人敢闯敢拼的精神,为温州注入生机和活力,给温州带来繁荣和兴盛。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张声和 |编辑: 叶双莲|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