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沈克谈温州治水:山清水秀待有时
沈克成温州知名文化学者
我们记忆里的温州,并不是现在这样子。那真是,山清水秀的水乡。
远古的时候,温州曾是汪洋大海、后来成了沼泽,慢慢成了陆地……水,一直占着很大比例。
三面都是水,仅有西边是山,这就是温州独有的地理条件。再看温州老城区,北倚瓯江、东面大海、南临会昌湖。这样的地理环境,其他城市很少见。
温州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
东瓯古国至温州建城,温州“倚山负江通水”的山水格局已经形成。那时候,城内有湖泊、又称为“潭”,五潭通会昌之水。城内还开了70多条河,先民吃水靠水井,交通靠小船,这就像威尼斯和绍兴。
会昌湖之所以得名,是为了纪念唐武宗会昌年间,温州刺史韦庸重浚会昌湖、汇三溪之水至帆游与瑞安古塘河相接。另一位治水名人,是南宋淳熙年间的温州知州沈枢,他发动民众整治疏浚温州到瑞安的七铺塘河,将整个温瑞塘河及其东岸改造成温州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
城市和治水的关系,另一个印证就是信河。现在的信河街,从前是一条南北通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子韩彦直当温州太守,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疏浚,百姓从而称其为“新河”;后来明洪武年间,信国公汤和来了也治水,从此改名“信河”。
温州城区靠水连通,温州其他地方亦是如此。乐清有清江水系,瑞安飞云江,平阳鳌江……这些地方基本都是水网密布的水乡,人们依水而居形成人口聚居。
因为水乡,所以山清水秀;因为水乡,所以人杰地灵。
短短几十年的城市化快速推进,破坏了山水格局,造成了古城肌理的破碎和历史文脉的断裂,给当代人认识了解温州古城文化内涵带来瓶颈。
“五水共治”是好事情。时至今日,古城的山水印记亦然明显,治水还有希望,但要花大力气、下大决心。我有三点想法:首先,治水必须治山,山清才能水秀;第二,治水,必须要让水活起来;第三,温州本身就是水乡,现在全国城市“千城一面”,我们更值得珍视温州曾经拥有的浙南水乡特色。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即将启动!温州适龄男性都要登记
社会12-11
-
保护廊桥,泰顺做对了什么?
社会12-11
-
八大举措赋能项目落地开花!全球精英双创大赛项目成长计划发布
社会12-11
-
来温州,看封神!
社会12-11
-
乐清柳市七小的孩子们这学上得甜滋滋
社会12-11
-
86岁老人写信求助寻人 希望重拾师生缘分
社会12-11
-
致敬“温州模式”奋斗者,《春风梦》举行首映仪式
社会12-11
-
新生代“侨”创客带20个项目在温比拼
社会12-11
-
富含维生素A的稻米来了 瑞安首次试种特种紫米迎来丰收
社会12-11
-
“我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作家王永胜谈《口吃简史》
社会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