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 给孩子们上“性教育课”
核心提示:
温州网讯 “你知道刚出生时妈妈怎么辨别你是男是女吗?”“你知道精子是如何产生的吗?”昨天上午,温州医科大学的志愿者为瓯海区景山街道西山社区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早期性教育课,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两性差别,引导孩子们自尊自爱懂得保护自己。不少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对性知识既好奇又一知半解的状态。
贴图认知第二性征,有男生躲到布帘后
温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健康巴士”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介绍,参加此次活动的22名学生大部分在上小学,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17岁,都是通过自愿报名的。活动现场通过贴图辨认两性、视频展示及青少年自我保护情景剧的方式,向学生们传播两性知识。
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既好奇又羞涩的状态。当志愿者要大家用贴图的方式标出男女的第二性征时,现场发出一阵哄笑。几名年龄大一点的男生不好意思地用手捂住了脸,一名男生还跑到椅子后面的布帘中躲了起来。当问到现场的男生有谁经历过遗精时,一名男生举了手,在场的人都为他鼓掌,祝贺他长大。
负责活动主持的志愿者邢泽坤介绍,通过交流,他能感受到不少学生很早熟。由于受现代媒体的影响比较大,很多学生可能都过早接触到两性关系的内容,却又不好意思向家长或老师深入了解。“看起来,学生们对很多性知识都很了解,实际上他们却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邢泽坤说,有不少刚上小学的男生就知道什么是精子,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明白精子是怎么来的、起什么作用。有小学生告诉他,精子是爸爸身上长出来的,就像果子发芽、地上长草一样,会突然从爸爸身体中冒出来。在现场的贴图标示男女性征环节中,学生将女性子宫的示意图贴到了男性身上。
跟低年级学生说“遗精”,家长担心太露骨
现场有家长表示,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早熟,有必要让他们早点了解性知识。市民陈女士介绍,她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女不知是听说了什么,现在每次洗澡都不让大人靠近,如果一靠近,还会说爷爷是色狼。市民朱女士的女儿马上要上小学一年级,也参加了活动。朱女士说,孩子有时通过电视、网络接触到有关两性的内容,马上会向大人提问。与其让孩子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这些知识,不如来参加这样的活动。
也有家长认为,让小学生接触这些知识还太早。有家长担心,向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介绍“遗精”太过露骨,自己的孩子可能接受不了。
早期性教育要如何生动有趣又不越过尺度?邢泽坤介绍,一些较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内容,比如遗精和初潮是怎么产生的,志愿者们就会播放有趣的一分钟性教育视频。在性关系方面,志愿者们着重讲了青春期的孩子该怎样防范性侵害,及如何防止性关系导致的不良后果,提到性关系是如何发生的,会简单带过。活动结束后,有学生说,听到这些在学校里没听过的内容,很有趣。
对性知识的好奇,不是不教就能避免的
鹿城区教师培训和教研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鹿城区各小学还没有正式开设早期性教育的相关课程,个别小学在心理辅导教学上尝试摸索过此类内容,但没有形成体系。省外的一些小学和部分幼儿园,已经专门开设了早期性教育课程。
市百里路小学心理教师张捷介绍,早期性教育的内容已在该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涉及。张捷认为,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对性知识产生疑惑和好奇是正常现象,这种好奇心不是老师或家长不说、不讲就可以避免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态度,不要让孩子对性知识产生恐惧,要满足孩子对生命来源的好奇。
对于国外“越早接受性教育越好”的观点,张捷认为,性教育应该与孩子的年龄相符合。幼儿园的性教育,更适合介绍生命起源以及自我保护的内容,过早向孩子讲授复杂的性知识,孩子无法完整地认知,实际上也是无效的。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对性知识的认知也不同,在课程设置上,小学二三年级的课程侧重于男女生的区别及自我保护,五六年级的课程增加了男女同学如何良好交往及青春期性知识。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