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夹缬 产业路不能再黄了

夹缬 产业路不能再黄了

温州网–温州日报 2014-07-30 09:03:25
中国雕版印染的活化石还能在这个微生活大数据的时代生存繁衍吗?

  蓝夹缬背包

  陈松尧在晾晒夹缬。马建河摄

  在日本岛根县立古代出云历史博物馆展出蓝夹缬藏品。图片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织染绣艺术中心提供

  温州网讯 今年6月,日本岛根县立古代出云历史博物馆内,37件蓝夹缬藏品第一次走出国门,亮相《板缔的世界》专题展览。

  以靛青为染料,用木版印制花布的民间工艺夹缬,兴盛于唐代,被称为中国雕版印染的活化石。2011年以“蓝夹缬技艺”之名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夹缬曾在温州地区盛行一时,是当时民间嫁娶必备的洞房被面,红火的时候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染坊。而时至今日,随着色彩斑斓的各类现代布制品的出现和兴起,传统夹缬印染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日渐隐退,全市在岗蓝夹缬手艺人已不足20人。没有市场,无以谈传承。十余年来,温州的蓝夹缬艺人们不断尝试将这一古老技艺重新推向市场,而这一路却走得步履维艰……

  [萎缩]

  千年技艺现状堪忧

  在75岁的省级蓝夹缬传承人薛勋郎心里,有生之年能看到蓝夹缬重新焕发青春,是他一直渴望实现的梦想。而当梦想照进现实,留给老人的只剩一身疲惫和无奈。

  “不提了。”当记者提起蓝夹缬市场化这一话题,薛勋郎只呢喃了如此一句。薛勋郎是苍南唯一一位会染色的传承人。就在6年前,这位老手艺人还踌躇满志地要将这项手艺重新推向市场。

  2009年,薛勋郎说服子女筹资十几万元成立了薛勋郎夹缬工坊有限公司,在自家老作坊后建了一个新厂房,重新塑了10口大染缸,并用自己的名字“勋郎”为产品注册了商标,打算大干一场。老人一度在工艺和产品上尝试创新,用蓝夹缬制作了汽车靠枕、手提袋、衬衫等不同以往的新产品。而6年过去,这般雄心壮志已不复存在。“虽然公司还在,但几乎接不到订单,只有人家过来订,才会做一些。”老人说,自己已经75岁了,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目前,温州地区只有苍南、乐清、瑞安等地仍有人在从事蓝夹缬这项古老的手工艺,除了薛师傅,其他传承人也曾尝试着在坚守中寻求突破,但同样无果。

  在乐清,夹缬另一传承人陈松尧师傅因为年事已高,已处于半退休状态。陈松尧是乐清蓝夹缬世家第四代传人,至今仍保留着最完整的夹缬印染工艺。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师傅的染坊曾一度停业。2007年,在各方努力下,染坊重新开张,但生意却一直没有好转。“订单大部分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数量也不多。”去年,为了适应新的审美,陈师傅改小了雕版的图案尺寸,以拓展蓝夹缬的应用范围,但并没有为生意带来多大起色。陈师傅说,这么多年来,染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相对而言,瑞安的蓝夹缬传承人王河生算是在市场化之路上走得最不错的一位。脑子活络的他,一边经营蓝夹缬制成的工艺品,一边又借助染坊优势,辅助生产蓝印花布产品,一年下来也能收入十来万元。“蓝夹缬这项手艺不能丢,但工艺复杂,产量做不起来。反而是蓝印花布,可以大量制作成不同的产品,还挺受欢迎。”在蓝夹缬生产中,引入蓝印花布这一“外援”,对王河生而言,多少也是有点不得已的味道。

  [困惑]

  产业化道路难突破

  “板蓝根的叶子清热解毒,以前孩子脸上红肿了,只要拿这个捏碎了一敷就好了。”蓝夹缬的染料靛青就是来源于板蓝根。让陈松尧想不通的是,现代人讲究健康的生活品质,那为何古朴素雅、环保安全的蓝夹缬就不被市场所接受?

  “产业化的必要性由市场决定”。在《中国蓝夹缬》一书作者、蓝夹缬研究者张琴看来,缺,就缺在创新创意上。“蓝夹缬在几十年前被广泛用来做被套,但现在如果还用作被套,显然不合适。”张琴认为,缺创意与蓝夹缬工艺在温的发展历史不无关系。“温州的蓝夹缬作坊历来只是代工,不参与市场经营。即便现在生产的蓝夹缬,也仅到印染这一步为止,没有后续的再加工环节。”然而,要求年事已高的蓝夹缬手艺人们大胆创新参与“营销”,显然并不现实。

  不仅是创新创意上缺少新鲜血液,技艺传承上也同样面临着“供血不足”的难题。蓝夹缬工艺复杂,包括靛青打制、花版雕刻、夹缬印染三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一门手艺,而这些手艺目前都缺少传承人。如今温州地区会打靛青的只剩十几人,其中,乐清的钱云汤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会雕版的仅瑞安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其良与他的夫人;而会染色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有乐清的陈松尧、黄宣法,瑞安的王河生和苍南的薛勋郎,市级非遗传承人有乐清的张承桃、瑞安的胡宜早。这些老人大都过了古稀之年。

  “赚不了钱的行业,谁还愿意花力气来学?蓝夹缬的技艺没有三年根本出不了师。曾经有人跟我学过一段时间,但没能坚持下来。”陈松尧叹气,为了保住手艺,他将技艺传授给两个儿子,目前主要由小儿子陈献武做帮手。而同样,薛师傅家也没有另招学徒,仅由子女帮忙作业。

  手艺人越来越少,直接导致蓝夹缬的制作成本日益高涨,一副17个图案的雕版价格已从2009年的7000元升至现在的18000元。“一幅雕版差不多用一年多就得换,因为木头泡在水里,棱角磨损了就不能再用。”陈献武说,由于雕版贵,除非订单量大,否则就无法按客户的需求定制图案。“一天蓝夹缬只能做5个平方米,而蓝印花布一天可以生产50平方米,一平方蓝夹缬比蓝印花布成本就高出了4倍。”王河生说。

  [探索]

  不懈试路救活夹缬

  蓝夹缬产业化之路虽然前路困难重重,却仍有那么一些人在不断探索、执着前行。

  6月份的这趟蓝夹缬日本行,展出除了37件蓝夹缬展品,还有一系列蓝夹缬产品及其衍生文创产品同时进入了日本市场。环保质朴的蓝夹缬背包、漂亮大方的蓝夹缬围巾……这些产品一上市,就颇受日本民众欢迎。将这些带到日本的是一家名为采蓝文化的公司。

  2010年成立的北京采蓝文化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华文化促进会织染绣艺术中心,主要从事传统织染绣工艺、戏曲图像及节庆礼俗等相关中国文化的收藏、研究、展览与衍生品开发。它的创办人就是张琴。

  与蓝夹缬有着不解之缘的张琴,自然将蓝夹缬纳入了采蓝文化产品开发的范畴之内。目前,采蓝文化出品的各种蓝夹缬工艺品,均是张琴委托乐清的陈师傅印染,再送至北京由采蓝文化的专业团队设计制作而成的作品。“只有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才有可能重新为今天的生活所接受。”不仅是蓝夹缬工艺制作的工艺品,张琴利用自己的蓝夹缬藏品资源还研发出了一系列贴合当代人需求的蓝夹缬衍生产品,如印有蓝夹缬图案的丝巾、笔记本等。这些蓝夹缬工艺品和衍生品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从2012年底第一批蓝夹缬时尚丝巾投入市场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相关产品已成功进驻北京礼物首都机场专卖店。“目前蓝夹缬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还谈不上盈利,但我有信心市场会越来越好。”张琴认为,就温州的传承人而言,当务之急还是技艺的传承,把蓝夹缬这门古老手艺完整传承下来,创新创意才有意义。

  而就在本地,陈献武作为陈师傅的唯一传人,也在思索着为蓝夹缬注入新活力。“父亲年事已高,现在只有我能继承他的衣钵。”今年起,陈献武在家里种了半亩板蓝根,打算等明年将板蓝根的根分给乡亲拿去卖,叶子就留给自己打靛。他还尝试着开发一些新的蓝夹缬图案,用以制作新的蓝夹缬产品。“我的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将来我也会让他们接手这门手艺。”陈献武说,目前他最大的心愿是能盖一间大的厂房,实实在在地把蓝夹缬做起来。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叶双莲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