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挑战赛】用善意呵护善行

【挑战赛】用善意呵护善行

温州网 2014-08-19 14:35:59
道德是高尚的但不是“高大上”,不需要被无限拔高标准,更不应该借此给凡人套上道德捆绑的枷锁。

  每每有好人好事发生,总会引起大家议论、思考,其中不乏一些猜测、质疑或者不置可否的声音,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开放度提高,公众价值观更加多元,而另一方面我们不禁要问:对于好人好事,甚至某些看似有“疑点”或带有“问号”的,社会应该抱持怎样的态度,以怎样的方式应对才能最大程度地呵护善行,传播“最美”?

  我们被“诚信老爹”质朴的做人准则感动,为大巴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一刻绽放的光辉所震撼,我们又怀疑街头给乞丐喂食的美女是为博出名,批评高调捐款的企业家是为营销和谋取政治利益……

  这背后凸显出这样一种心理和认知:善行和利益是水火不相容的,行善就要用不带任何私人目的的纯粹的道德心;个人只许有“失”,不能有“得”。

  让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子路拯溺”和“子贡赎人”是两个非常有对比的故事。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人以后都会勇于搭救落水者了。”子贡赎回一个在别国做奴隶的鲁国人,不去领鲁国律法规定的赏金,孔子说:“因为有了你这个行为,日后鲁国人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

  从发展和全局的眼光看,道德行为的评价,重点并不在于行为者的出发点,也不在于他因为此种行为而获得的收益,重点其实在于他的行为能不能在全社会形成道德激励和行为示范。通俗点说,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这整个事件能推动更多的人行善,这本身就是有益于社会的。反过来想,当社会把关注点聚焦在这是不是“作秀”,重点讨论应不应该得到回报等等之类的问题时,是不是有点避重就轻?而质疑和打击不仅让英雄“流血更流泪”,更让平凡如你我,在面对需要伸出援助之手的关键时刻,更多一份谨慎、犹疑和退却,更担一些风险和压力。人人噤若寒蝉、明哲保身,这恐怕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道德是高尚的但不是“高大上”,不需要被无限拔高标准,更不应该借此给凡人套上道德捆绑的枷锁。那些“楷模”、“榜样”、“英雄”,可能就是匆匆路过的某个陌生人,也可能是你身边的亲朋,褪去光环,他们同样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对于他们,给予最大的信任和善意,是让爱在这个城市扩散和延续的无限动力。(文/王丽琼)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