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已经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因为彼此是熟悉的朋友,许多不实信息往往缺少求证便传播开来。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显示,食品安全、健康养生、防骗等七类主题是出现谣言的“重灾区”。网友们纷纷表示,朋友圈经常被这类信息“刷屏”,有的还言之凿凿,实际大多是凭空捏造子虚乌有。也有网友建议要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不传谣,不造谣。
周二微信“谣言”最多,沿海地区热度最高
这份报告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微信中被多人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25篇文章进行了分析。其中,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食品安全(284篇)、人身安全(278篇)、疾病相关(259篇)、健康养生(179篇)、防骗(133篇)、金钱(60篇)、亲子(52篇)。其中,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大部分。将这625条“谣言”文章按照周一到周日分析后发现,周一到周三是“谣言”文章出现的峰值阶段,周二达到顶峰。
此外,从“谣言”热点话题讨论热度分布来看,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一带对于“谣言”热点话题的讨论热度最高。报告还指出,相对中部和西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各类“谣言”的关注度更高,可能与该地区人群对生活质量更为关注、上网比例高、网络表达能力更强等因素有关。
微信“忠告”不靠谱,别忙转发先判断一下
餐前空腹吃橘子容易伤胃;小葱拌豆腐影响人体对钙吸收;指甲上月牙显示健康……你曾经被这些信息误导过吗?@人民日报君发话了:“这些微信‘忠告’不靠谱!”有网友感叹,被骗了这么多年,终于知道真相了。@鸢怜说:“感觉世界观又重新调整了一遍。”@reality_zj说:“最讨厌别人跟我争月牙的事儿了。”@1515王棋认为,有些谣言是商家为了利润最大化捏造的,不要盲目轻信。
也有网友指出,朋友圈的相对封闭性有利于谣言的传播,要不断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谣言止于智者。@一群人的表哥认为,朋友圈看不到别人的评论,导致谣言经常越扯越大。@火力泉开说:“我现在养成了一种习惯,当有人抛出一种观点的时候,我会马上回一句:请先把你的论据拿来看看。”
锡城微信传谣也时有发生,喜宝辟谣揭真相
实际上,在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盲目传播“谣言”的事情发生。6月12日,本报就曾对于微信上盛传的“无锡有多个孩子被偷”的谣言进行了澄清。公安部门表示,微信中的许多信息都是错误的,且有的已经过时,在多地都出现过这样的误传。另外,本报还开辟了“官博往来”、“谣言粉碎机”等栏目,第一时间辟谣,以正视听。
有网友觉得,有些信息并不是故意传谣,转发扩散也是出于好心,为了让其他的朋友引起注意,得知真相后才恍然大悟。@小胖亲娘说:“作为一枚新妈妈,对于防骗、人贩子之类的信息非常敏感,有时候看到朋友转发里面的信息又是指明地点人物,无意识地就转发了,也没想那么多。”@绵延时光也认为,要杜绝朋友圈成为“谣言”聚集地,必须对传播虚假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处罚,同时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让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解盲目传播谣言的危害。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