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不久前,深圳市卫计委公布下属单位2015年预算,深圳市血液中心人均薪酬达到35.7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后经紧急澄清,若将临聘人员计算在内,人均工资福利应为19.68万元。貌似一起乌龙事件就此打住,但事情远未终结,连日来到深圳血液中心献血人数骤减一半,深圳市血库告急。
*****对于外界质疑,深圳市血液中心已经做了说明,为何负面影响依然失控?当信誉出现“失血”,公益性单位如何才能火速止血并度过危机呢?
*****莫怪公众“不饶人”
*****面对这一事件,深圳市血液中心或许会觉得委屈。自己主动公开了相关信息,虽遭受质疑却也及时作出了回应,为何公众依旧不依不饶?
*****事实上,这起事件要放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中去分析。在收入分配方面,社会大众普遍存在“公平焦虑”,灰色收入等问题更是公众高度敏感的引爆点。另一方面,对于公益性质的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公众存在较高期待,希望能够有足够的透明度。而当“公平焦虑”遭遇“透明度落差”时,公益性单位往往落入难以把控的危机之中。“郭美美事件”就是一个足以让人警醒的案例。
*****此次,深圳血液中心虽然公布了预算,但显然和公众所期待的透明度有差异。总计165名工作人员,只公布了91人,“好事者”用最简单的数学也能算出问题。虽然质疑声中深圳血液中心作出了紧急回应,但“虚假报道”的定性和依然虚高的人均工资福利让质疑声并未散场。信誉的“失血”也最终带来了血库告急的后果。
*****将“公开透明”进行到底 堵住“血窟窿”
*****当前,深圳市血库告急,多台手术因此受到了影响,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和血库缺血相比,声誉“失血”更难以补救。因此,公益性单位要倍加爱惜羽毛,平日里就呵护好自己的声誉。一方面,要把“公开透明”进行到底,将人、财、物等重要信息都置于聚光灯下。另一方面,要多从公众视角看问题,拿着放大镜审视自己的言行和表现。如此这般,才能避免机构管理中的“小伤口”逐步变成组织声誉的“血窟窿”。
*****当然,一旦信任危机来临,也要做好预案,及时应对。在公共关系学中,有一整套应对策略,无外乎“及时”和“真实”两大要素。对于公益性单位而言,资金募集及流向、人员情况、管理费用、信息公开等都是敏感点,平日就要备好“止血带”,一旦质疑声出现,就能及时回应,给公众满意的答复。
*****一个数字引发连番后果,最终导致深圳市血库告急,舆情走过的“非典型性”路径值得我们思考。这次事件也再次告诉我们,公益性单位无论在内部管理还是外部信息发布上都没有小事,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呵护自身的声誉。否则,小伤口慢慢撕裂,一旦“失血”过多,很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