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新变种,需要引起市民高度关注。”昨天上午,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向媒体通报一起前一天刚刚发生的通讯诈骗案件,市公安局打防通讯(网络) 诈骗犯罪作战中心负责人邵奇介绍,这起诈骗案件是传统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新变种,嫌疑人利用即时聊天工具微信,并通过植入手机木马等技术含量很高的作案手段,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邵奇介绍,本案受害人陈先生(化名)的女婿是市公安局一名民警,平时防范通讯(网络)诈骗的意识还是相当强的,但被这一新变种诈骗手段忽悠5个小时后,陈先生不但将个人信息和盘托出,还急匆匆跑到银行,打算将所有资金转到对方提供的“安全账号”。幸亏,银行柜台经办人看到他慌张的神情,多问了几句, 并主动打电话给他家人,及时制止了陈先生的转账行为。
微信接收“通缉令”
手机被种木马断了联系
陈先生年过七旬,退休后与家人住在一起。9月6日上午,他接到一个“000”开头的电话,对方是名男性,电话中直呼他的名字,自称公安经侦调查局的民警,说他的银行卡涉嫌洗黑钱。
陈先生表示不可能。对方则声称,自己是和检察院联合办案,并说检察官马上会联系他。
紧接着,另一个同样显示为“000”开头的电话打进来了,对方自称检察院的,说法与之前的“民警”一致,称“你已被北京警方通缉,我们要调查你的银行卡”。
因为平时接触过防范通讯(网络)诈骗的宣传,陈先生反问对方“我怎么相信你是检察官?你要证明你的身份。”对方表示,可以给他看工作证。并问他有没有微信账号。陈先生说有,对方就在电话里一步步指导陈先生添加了他为好友。
接着,陈先生的微信收到对方发过来的两张照片,点开一看,一张为“检察官工作证”,另一张则是“通缉令”,上边赫然有陈先生的名字和照片。
陈先生将信将疑,这时,对方表示,为办案保密需要,他们已经将陈先生的手机屏蔽,从这一刻起,陈先生只能接听他们的电话,不能将案件任何信息泄露给任何人。
民警事后发现,在微信接收对方的照片后,陈先生的手机被植入了木马,无法拨打和接听通讯录里的任何电话,等于被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银行发觉有异及时劝阻
当事人害怕报复扔了手机
在“检察官”和“民警”的轮番忽悠下,陈先生逐渐被迷惑,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家人信息一股脑全告诉了对方。当对方听说陈先生的女婿是警察时,就吓唬他说,连他女婿都不能讲,否则将以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陈先生三年有期徒刑。他们还以“办案需要”为由,叫陈先生到天都大酒店开了个房间。
一边是陈先生家人在焦急找他,一边是骗子不停地“灌输”,陈先生把所有的银行卡账号、密码都告诉了对方。下午4点,当对方确认他没有开通网银后,指令他到银行转账到对方的“安全账号”。
银行柜台的工作人员在办理陈先生的大笔转账申请时,察觉了他慌张的神情,经询问,判断他可能是遭遇通讯诈骗,主动帮他联系女婿,5个小时找不到陈先生的家人这才知道,原来他差点上当。
据了解,陈先生银行账户里有10余万元。当他得知自己遭遇的是诈骗分子时,情绪波动十分激烈。他说,平时自己也接触过通讯诈骗,但没想到这伙人迷惑性这么强,令自己将家中隐私全部主动告知。当天晚上,就在民警打算上门了解详细案情时,他出于恐惧心理,害怕诈骗分子报复,将手机扔进了瓯江中。
民警解读>>>
受害人如何一步步陷入骗局
邵奇告诉记者,之前我市警方尚未接到类似报警,这伙骗子的行骗方式十分新颖。是老式“冒充公检法”结合微信和植入手机木马的新手段。骗子先是通过涉嫌案件被通缉等桥段,来迷惑和恐吓受害人,然后通过警察、检察官轮番出场要求资金审查、交纳保证金等一整套骗术,引受害人上钩。并且,通过微信发“通缉令”“工作证”等机会,在受害人手机中植入木马,切断受害人与外界联系,最后以资金审查或交纳保证金等名义,骗取受害人开启网银,远程操纵完成转账。而陈 先生能最终幸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不会网银操作。
警方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是绝对不会使用电话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的,公安部门要调查,必定是上门接触当事人,勿轻信所谓“秘密办案”而听人摆布;公检法等部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凡通过电话、短信要求您对自己的存款进行银行转账、汇款的,或者声称进行资金审查的,请一概不要相信,防止上当受骗。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