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人民医院一名孕妇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福州公交装‘电子警察’抓违停”“一女童在万达广场附近丢失”等谣言,时隔一年再次“回炉”炒,在微博、微信疯传。虽然有关部门、媒体在反复辟谣,但是这类网络谣言换了个地名又继续扩散——
网络谣言“回炉”炒究竟为哪般?
近日,很多微信网友收到“孕妇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的消息。
亦疑亦忧
网友出于关心会转发
记者在上网查询时发现,关于“某人民医院一名孕妇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的消息已有多个版本在网上流传,但内容均一致,只是改了地名,早在2014年初微博就已有类似的谣言流传,相关部门也都进行了辟谣。
龙岩网友“紫萱”表示,今年1月她便在微信流传的“福州人民医院一孕妇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谣言上中招。她出于关心在福州工作的妹妹,便第一时间将消息转发给了妹妹。“我当时着急,直接转发给了我妹妹和福州的同学,还好福州同学回复我说福州这一疫情公布,是谣言。”“紫萱”表示,后面她在微信看到同类孕妇感染H7N9禽流感的谣言,都会立马辟谣。
而有些网友在反复被网络谣言轰炸后,对于此类消息会持怀疑态度,先进行考证。网友“汪耶”表示,现在在朋友圈看到消息,第一时间来微博搜搜,辨别是否假消息。“行动在思考后面,你就是智者。行动在思考前面,你就是蠢货。”网友“邢飞飞_”认为,微信的海量传言与广告不断地腐蚀着读者的智商,传言出来后,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再看中弹情况。而不是一看到信息,就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地做一个朋友圈“先知”。
“回炉”谣言多为爱心类
转发也违法
“对于这类反复出现的谣言信息,我们都戏称为‘月经帖’。”泉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支队民警庄霆雳说。庄霆雳从事舆情监控工作5年,在他看来,反复出现的谣言信息大多为爱心类谣言。
谣言一旦被贴上“爱心”“善意”的标签,其传播范围就会增大。大多数网友的心态都是,转发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传递正能量,哪怕信息是不实的都没有问题,都不会违法。庄霆雳表示,根据《刑法修正案(九)》规定,造谣传谣者都入刑,并且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
以泉州市为例,在2015年泉州网警发现并处置了51起本地网络谣言,依法对7名网民进行了治安处罚。在处置的本地谣言中,抢小孩、偷小孩的谣言信息版本多且传播广;微信已成为各类谣言传播扩散的主要载体。
庄霆雳认为,微信主要是熟人圈,相互认识的人之间大都有种信任感,通常不会对发布的信息产生质疑。而产生质疑的人,往往又碍于情面不去揭露真相。“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微信的谣言比微博多。”他说。
专家:
谣言重复出现难以避免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晓宁认为,网络谣言重复的原因在于,现在网络环境很复杂,网络生态文明刚开始发展,还不成熟。正是由于现在谁都可以上网,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容易重复出现,虽然也有大量辟谣的信息,但有些人接收不到。“这种谣言重复出现的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会持续出现,难以避免”。
“相同的谣言或主题相同、细节改变的谣言间隔一段时间之后重复出现,这种现象是谣言的典型特征之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认为,个体之所以选择相信谣言甚至参与谣言的接力传递,实际上是受到其内心的焦虑、偏见等深层动机的驱使。一旦满足特定条件,谣言主题就会被激活,也许还更新了表述方式,并且通过人际互动的方式接力传播。
苏俊斌认为,如果对谣言激活和爆发的条件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将有可能对谣言的爆发进行预警和干预。例如,网络科学家通过计算机仿真发现,谣言的大范围传播并不需要借助意见领袖的所谓“非凡影响力”,而是依赖于一定规模的“易感人群”的存在。所以,提高全民素质也许是减少谣言爆发的有效措施。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