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将加强管制,所有微信群二维码将于3月13日取消。”3月7日上午,一条包含该内容的谣言在朋友圈大肆传播。9点18分,微信团队在其公众账号“谣言粉碎机”中对此发布辟谣文章,打击不实信息。
“谣言在本质上都是虚假信息,往往出于不可告人的阴暗目的,并对社会产生极大破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这样定义谣言。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王求看来,谣言无非两种。一种出于个体私利,为了通过炒作达到商业目的;另一种则带有“抹黑”性质,是为了损害国家、组织或个体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记协副主席、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何崇元认为,谣言防不胜防屡禁不止,关键在于对造谣者的处理过轻,纵观现今全球各国,无一不对造谣行为加强管束。“而在我国,造谣行为付出的代价太小,这不足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何崇元说道。
郝振省委员进一步谈到,除造谣者外,谣言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与受众和媒体的“传谣”也有密切的关系。他指出,许多谣言符合受众心理期待,部分媒体追求轰动效应放松审核,他们的二次传播为谣言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我们任重而道远。
那么,应当如何治理谣言,消除谣言的不良影响?在“供给侧思路”的引导下,委员们开始从谣言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两端思考,为谣言监管建言献策。
在“供”的一方,何崇元委员说:“对造谣者必须依法处理。”他认为,需要充分发扬法治精神,加强立法,严格执法,让造谣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如何平衡好信息监管和言论自由的关系?郝振省委员认为,言论自由是应当支持的,但任何言论的发表都必须讲求责任和权利的统一。“任何人都必须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他谈到。
郝振省委员指出,技术支持是谣言管控的关键。他建议,互联网应当实行实名制,以便任何谣言都能找到始作俑者。
对作为“谣言需求方”的受众,新闻出版界的委员们也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部分受众过分热衷于花边新闻,谣言也往往披着八卦、色情的外衣迎合受众。因而受众务必要提高个人的辨别能力,对各类信息保持警惕。”郝振省委员表示,受众在信任和转发网络信息前,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个事情可能吗?”
青年人群体作为互联网的重度用户,最易接触到各类网络谣言,但同时又因阅历、知识有限,缺乏足够的信息辨别能力。王求委员对此强调:“青年人要注重积累知识,不断学习,面对谣言,做到智者自清。同时,社会各方也要对青年人增强个人诚信、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让青年人做到不造谣、不传谣。”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方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对谣言治理肩负着重大责任。何崇元委员对此很有感触,“新闻媒体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2·19讲话精神,以事实为报道依据,严格把关,加强调查研究,不要听风就是雨。”
“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没有传播特权。”何崇元委员指出,任何媒体都要尊重事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一个负责任的社会里,谣言是没有市场的。”郝振省委员最后谈到。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