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草莓上市的时候。近日,城管查获了一整箱“奇形怪状”的草莓,引发很多消费者对激素草莓的担忧和讨论,同时名为“激素草莓辨别法”的文章也炒热了网络。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大多产自大连庄河。而庄河草莓种植户均否认给草莓打激素的传闻。相关专家表示,“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3月12日《北京青年报》)
看来,所谓的“个大”草莓是激素草莓的说法是子虚乌有,只是让人虚惊一场而已。事实上,近几年关于草莓的“谣言”,并不缺乏,甚至有些让人审丑疲劳。比如去年的这个时段前后,多地草莓就受了“乙草胺超标致癌”等消息困扰,虽然后来在专家和主管部门等多次不同侧面的辟谣后,相关“草莓谣言”风波最终被及时平息,但还是导致多个草莓主产区草莓滞销,价格大幅下降等,种植户和经营户为此损失严重。
年年草莓丰收采摘季,年年“草莓谣言”频发时。连续的“草莓谣言”,以及由此让种植户和经营户造成的巨大损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和警醒:“草莓谣言”为何就能够轻易而举的发生?我们该怎样避免此类问题的不断发生和引发不必要的损失?
无疑,“草莓谣言”的轻易发生,首先暴露的就是相关草莓种植尤其是销售信息的不对称。时下,包括草莓在内的水果种植,就全国来讲是丰富多样的,而销售也是相对天南海北渠道多样的。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这些草莓等水果的种植信息,尤其是采摘后在销售地等的信息却是缺乏甚至缺失的,这就造成了社会对这些水果基本信息缺乏起码的了解,很容易受到或相信虚假(或偏颇)信息的影响和误导,进而影响到相关水果的市场销售等行情。
此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虽然我国水果的合法合规种植和销售,这些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农药、激素等的使用上规范了很多,很多时候很多水果消费者大可以放心食用,但也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一些种植户、经营者不能够守规矩,而相关的监管又不能够及时到位,导致一些问题水果等“有毒”农产品流入市场,让消费者对市场销售的水果等农产品时刻抱有一定过度的戒心。比如去年山东市场上出现的“毒西瓜”事件,就可见一斑。
再看此次事件,所谓的大个“草莓”,实际上是9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幸香,是“丰香”草莓和特大果草莓“爱莓”杂交选育而来,本身就是‘大果型’品种,如此根据草莓大小来辨别打没打激素是不对的。
但之所以被网络所谓的“激素草莓辨别法”所误导和误伤,关键就在于这种草莓对果农、经销者等来说很熟悉,但由于相关方面对此向社会发布和传递的消息十分有限,社会对其缺了解,再加上惯有的对果农和种植户的偏见与敏感,当相关“草莓谣言”传出后,没有及时信息了解的网友和消费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很容易就受到影响。
这其实也是就是在有力的警示我们,要想类似的“草莓谣言”不再轻易无厘头的传播,轻易就让消费者相信,让种植户和经营者无征兆的深受其害,引起社会困扰和纷乱,就至少要亟须在两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在水果等信息的社会知晓度上下功夫。尤其是在销售的时候或环节,有关方面要尽可能的通过网络等媒体提前充分向社会介绍有关信息,避免让“个大”草莓就是“激素草莓”谣言的低级错误伤害。
第二,要在提升水果的品质和安全性上下功夫。对果农(种植户)、经营者等来说,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水果的种植和施肥、用药的规定,绝对生产绿色、放心水果;对监管者而言,要对水果等从种植、运输到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不合格“有毒”水果不能上市,营造消费者真正放心的国内水果市场。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