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6月18日讯(记者 李思思 王建平)从碧莲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向上开十几里山路,约莫半小时就到了茗岙乡胜山村,这里曾今是小有名气的油菜花观赏点。
一排两层的小房子立在山路边,靠右的一间房门框上方写着“一九八七年”几个字,门板坏了,从外面就能看到屋里的状况。
桌上堆满了杂物,几件旧衣散落在长条凳上。
49岁的潘海宗,就一个人住在这里。
通往二楼的木质楼梯已经很脆弱,踩在上面似乎都能感觉到木板在颤动。
“我十四岁时就出去打工了,江苏、云南、东北……全国各地都跑遍了。”潘海宗告诉记者。
他父母早亡,没有兄弟,也没有上过学,多年来一直孤身在外漂泊,帮别人弹棉花打零工。在一次工作中,他的左手不慎被卷进机器,失去了一小截手指,左手臂留下了几道深深的疤痕,好在仍然灵活有力。
因为没有多少积蓄,潘海宗至今没找到媳妇。去年5月,家里的老房子屋顶塌了,他回到家乡简单地修了一下,终于决定安定下来,留在老家。
得知村里农户承包的山田成片荒芜后,有着一身蛮力的潘海宗决定开始养鱼。
他找了一些水源充足的梯田,从除草、深挖,到加固田岸,完全依靠着人力,大约十几天时间,才挖好一口鱼塘。就这样,潘海宗用了两百多天的时间,挖了深四十厘米到一米、大大小小的二十几口鱼塘,总共大约有20亩。
胜山村的村委会主任潘建静告诉记者,村里大概有一百多户人家,年轻人基本都出去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养鱼种田的人也不多,潘海宗梯田养鱼也算是把这些荒地给利用起来。
“他很勤劳、也肯吃苦,冬天山上下着雪,夏天日头那么毒,他都没有松懈,一直细致地照看着鱼塘。”潘建静说道,“山上的水好,喂鱼的饲料也都是有机的,养出来的鱼也特别好吃,村民、附近的农家乐都喜欢。”
村里没有农业、养殖方面的技术员,靠着自己摸索,潘海宗边养边学,陆续投放了草鱼、田鱼、花鲢等3万多尾鱼苗,每隔一两天,就需要投菜籽饼、猪食、酒糟糠等饲料一次。
从最开始挖鱼塘,到买鱼苗、饲料、水管、尼龙网等材料,如今,潘海宗已经用尽了这些年来攒下的六万余元。
因为是用山水养鱼,鱼长得不快,大一些的鱼现正在繁殖期,小鱼又不好卖,再加上被蛇、鸟、山上的黄鼠狼捕食等损失了一些鱼苗,潘海宗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现在,后续的鱼苗、饲料都没有着落,潘海宗只能靠给村里人做点重活、杂活,换取麦麸、米糠、牛羊粪等做有机饲料。“草就是自己在山上割的,不要钱。”潘海宗憨笑道。每天两趟,潘海宗要挑着担,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来回穿梭,给鱼儿喂食。
当问到他接下来有何打算时,潘海宗说,就是想把鱼养养大卖出去,攒点钱修修房子,再多挖几个鱼塘。“再穷也要创业嘛!”对潘海宗来说,养鱼已经成为了他的一份事业,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除了养鱼,潘海宗也种了点水稻、红薯当口粮,还有一小片西瓜地。家里没有人,潘海宗也不怎么开火,饥一顿饱一顿,偶尔就用方便面解决一下。村里有一对八十多岁老夫妇,十分心善,有时也会叫上他一起吃饭,“他干得太辛苦,活得太孤单了,真的希望有人能够帮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