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畔多DIY文化礼堂 揭秘背后故事
温州网讯 永嘉县的文化礼堂建设名声在外,多次被省市各级领导点赞。永嘉文化礼堂有一大亮点——个性十足,每个村有每个村的特点,各地在建设文化礼堂时结合本地特色,去挖掘历史文化,而且大多是本地人设计、本地人筹划、本地人建设,每一个环节都亲手打造,独具匠心。日前,记者走访了永嘉多个新近投用的文化礼堂,感受这份带有浓浓乡情的“匠心”。
缸窑村缸文化展览馆——百年产业的“复活”
永嘉楠溪江畔的碧莲有一个缸窑村,光看这个村名就知道,缸窑制作和生产曾经是这里的主产业。这种把柔软的黏土变成坚固的陶瓷器的技艺,曾在村里传承了300多年。现在,缸窑村把独有的缸窑文化通过展览馆的形式,一一留存,融入到文化礼堂的建设中,馆名取为《缸窑记忆》。
2012年,缸窑村的最后一批制缸匠人在村里的窑床最后一次烧窑,此后缸窑制作这个行当可以说在当地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从那一年起,村里就有想法筹建一个缸文化展览馆,把这段历史文化永久保存、记录下来。
2014年起,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用了一年的时间,从集资、设计到施工、收集展品,古朴而又丰富的展览馆落成。走进展览馆,很多细节都足见设计者的用心,入口处的玻璃地板作为装饰的是碎瓦,真实地出自村里的烧窑遗址;作为展品的缸制品如盐罐、箸笼,还有缸锤等制缸工具,都是从村民家里一样一样地收集过来;展馆二楼的两幅巨幅照片,记录了最后一次烧窑的过程,以及最后一批制缸工匠的影像。现在,原来陶瓷厂的一位老匠人,就在这里担任展览馆的负责人。
在当地人看来,制陶缸,并不像士大夫做艺术陶瓷器那样富有情趣,它既是手艺活,又是体力活;但是,缸窑村的缸文化作为瓯窑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直是当地乡土文化的代表。村委会主任董晓锦说,现在这个展览馆还在进一步完善中,今后还将把缸窑的制作过程模拟一个现场加入进去,让青少年来体验,也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复活”。
石湖村文化礼堂——
身体力行的“DIY礼堂”
在碧莲镇石湖村的文化礼堂,你可能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设计,但是,如果揭秘这个文化礼堂如何用一个月时间改造提升的背后故事,没有人不会深受感动。
石湖村文化礼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300多平方米的大广场,村民们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跳操、活动;另一部分是一幢简单整洁的四层楼建筑,是在原有房屋基础上改造提升而成。
改造从今年9月开始,没有请广告公司设计,甚至没有请专业的施工队施工,每一个环节都是DIY(即自己亲手制作)。村书记邵三勇带队,村两委、老人协会以及村里的能人组成一个改造团队,从学习外地经验开始,组团去了多地文化礼堂参观、学习,将适合石湖村特色的要点默默记下,回来之后开始策划方案,大伙儿说干就干。
需要改造、翻新之处的木材是自己选、自己刨的,油漆也是自己刷的,包括挂在走廊过道的书法是村里人写的,风光照也是自己拍的,而且这些图拍的都是自己村的风光,比如村里的享乐亭、岩坑水库、渡船头百年松树等,到处充满了本村的独特印迹。
邵三勇对记者说,以广场上的宣传栏为例,从木工到上漆,整个都是自己做的,里面的内容,则是村里的退休老教师一字一句书写、编辑而成,如果由广告公司来做,一个宣传栏至少要4000多元,自己做只需要2000多元的成本,还具有特别的意义。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改造提升后,整个文化礼堂焕然一新,这里还和村党建、居家养老、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融于一体,成为村民们最常相聚、活动之地。
鸭鹅村乡风民俗馆——
“华侨村”里的“乡愁”
花鼓桶、六格盒、煤气灯、火踏……这些令人想起老温州的老物件,许多年轻人现在已经认不得了。在乌牛街道
鸭鹅村文化礼堂的乡风民俗馆中,这些充满温州记忆的民间老物,被重新打捞,温情展示。
鸭鹅村,并非以饲养鸭、鹅禽类为主,而是该村背靠两座大山,一座形似鸭,一座看似鹅,合并起来,故取名“鸭鹅村”。村委会主任周嘉良说,乡风民俗馆是村文化礼堂的一个重要部分,上个月刚刚正式落成投用。
在馆中,这些实实在在从村民家中收集来的老物件,按照不同的功能组合展示,比如黄鱼盒、松糕甑等生活用品,木工刨、纺线机等劳作工具,不仅如此,还通过图文的方式,回忆了曾经活跃在鸭鹅乡间的谋生业,如打铁老师、雕刻老师、粗石老师、弹棉老师等。
该馆的设计策划者是从该村走出的旅加华侨瞿益顺,他告诉记者,如此打造这个民俗馆,出发点其实是“寻根”,这与鸭鹅村华侨子弟众多有关。原来,鸭鹅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华侨村,全村1500余人中旅居海外的华侨约有400人,分布在美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智利等国家,目前这一代人主要从事贸易、餐饮、商场、装修等职业,其中脱颖而出了很多优秀企业和商业强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热心反哺家乡,成为鸭鹅人的一大骄傲。因此馆中也专门设计了一个“国际鸭鹅村”的篇章。
瞿益顺说,从村里走出的第一代华侨,仍留有深深的乡情、亲情,但是对于华侨的第二代,家乡的文化对他们来说日渐陌生,用什么方式把根留住?于是他们通过打造这样一个乡风民俗馆,在修复民间尚有记忆的传统的同时,也让年轻人们瞻仰祖先文化,了解家乡民俗。
村民自发参与——
正是凝聚人心的过程
近年来,永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连续三年将其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县级财政预算的建设奖补资金每年将近1000万元,目前累计投入已经超过2500万元,带动民间资金1个亿以上。
截至今年10月,永嘉县共落成119所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有的由宗祠修缮而成,有的由电影院、厂房改造而成,但无论“前身”如何,眼下均成为了村民们舒心聚集的场所。
有关专家认为,各地村民自发参与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正是一个凝聚人心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村民更加了解本村历史,自豪感增加,村干部班子也更加团结有力,总体上更增强了全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6年永嘉的文化礼堂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3500多场,平均每个文化礼堂一周至少开展活动3场以上。这些遍布各村的“小礼堂”,在乡村文体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推进乡村“大文明”的重要力量。(温州晚报 记者金思斯/文魏一晓/摄)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相关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