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文化礼堂人”故事系列
包学冠:做孝文化的深耕者
包学冠
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文化礼堂总干事
“祖母九十没有牙,就买软物孝敬她。善待祖母二十年,邻里无不称赞她。”走进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文化礼堂,一首首出自老包笔下的“孝顺打油诗”在墙上跃然而现,鲜活地述说着二十五年来街头村评选出的孝顺事迹。
或调解矛盾,或采写孝顺事迹,或组织评选孝顺子孙,在街头村,总能看到一名忙碌的老人,满头银发却精神抖擞,心中装载着一个“孝”字奔波于街头。他,就是大家口中的“包老师”,街头村孝文化的深耕者包学冠。
老包做了一辈子老师。2007年,从教55年的老包彻底走出校园,开始担任街头村老年人协会副会长一职,当起了街头村的“老娘舅”。
为了宣扬孝顺之风,每逢一事一迹,老包都会用相机和笔进行记录。“这是我买的第四个傻瓜机了。”老包从口袋里掏出相机。他撰写的孝顺事迹每年都会有不少在《浙江老年报》《温州日报》等媒体刊登。2014年,他编著的《孝行街头》《西峰晓辉》《满路芳华》三部书相继出版,100多万字,有诗、词、快板、三句半、民间故事、新闻报道,记录了街头村139个孝顺子孙的故事。街头村“孝文化”传遍大江南北。
在乡亲们眼里,老包更是一位热衷于文化礼堂公益事业的奉献者。街头村2800多人,半数以上青壮年外出经商或打工,留守老人有500多人,缺少亲人陪伴。2013年,村里要建文化礼堂,需要经费50万元,大家都喊难,包学冠带头捐。
如今,文化礼堂盖好了,街头村的老人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往文化礼堂里跑。今年重阳节,老人们在文化礼堂里举办“摆老宴”,300多位老人,30多桌酒席座无虚席,许多人挤不进去,只好在门口站着看节目。文化礼堂还会定期为村中老少开展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今年已是83岁高龄的老包,和其他几位退休教师组建了一个讲师团,每周五下午在礼堂为老人们义务授课,内容涵盖时政、养生、人文历史等,听他们讲课已成为街头村老人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个村里最忙的就是包老师了!”邻居王大婶说,除了吃饭睡觉,老包没多少时间是在家里过的。八年前,老包的老伴刘桂花中风,前后4次住院,至今还行动不便。对于老伴,老包说,心里有愧,但无悔:“我也想多留点时间在家里陪陪老伴,但自己岁数大了,时间不多了,能为村里多做一点是一点。”
现在,村里文化礼堂的活动一年比一年多,村里的风气一年比一年好,老人们的日子也过得一年比一年滋润。老包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付之东流。
报道组:刘进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