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朋友圈谣言为何泛滥不止?心理学家告诉你真相

来源:腾讯较真作者:2017-02-03 14:41:00

  较真要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爸妈朋友圈谣言TOP100之所以能够忽悠到那么多中老年人,不外乎如下三个要点:

  一、唤起恐惧效应。当人们面对足以使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的讯息时,本能就会被吸引、阅读和传播,如《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

  二、简单归因。谣言和大多数伪科学、伪知识一样,有着远比科学本身更简洁、直接的归因,这符合人们的认知天性,如《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清理的干干净净》。

  三、迎合人们的偏见或期望。那些与人们既有的偏见和期望相符合的讯息更容易被轻信,也更容易被转发分享和传播,如《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

  作者:唐映红(心理学家)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社交APP的普及,现代人获取资讯、交流互动的方式有了颠覆性的革新变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纷纷使用新的工具来获取资讯、交流互动。不过新工具带来资讯获取和传播高效率的同时,也使谣言得到轻易的传播。

  在形形色色的谣言传播链条中,中老年用户是其中最可能被“击中”,也最可能参与传播的群体。这特别反映在所谓的“爸妈朋友圈”上,它俨然已经成为了谣言泛滥的重灾区。

  腾讯较真平台搜集、梳理了2016年爸妈朋友圈谣言TOP100,从这些形形色色的谣言标题上看,它们之所以能够让众多的中老年用户信以为真,并积极地参与传播,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纵览这100条传播最为广泛的谣言讯息,绝大多数的标题都用醒目、夸张的表达以唤起阅读者的恐惧心理。如果阅读者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就很容易被这些“谣言”讯息所迷惑。

  TOP100谣言榜单食品安全部分

  例如,《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或者《这七种肉比砒霜还毒,你现在还吃吗?》。

  当耸人听闻的标题将大多数人家每天食用的牛奶与癌症联系起来,将肉食与砒霜联系起来,这种超乎经验的联想首先就能吸引住阅读者的注意力,并唤起他们的焦虑,促使他们阅读文章以搞清楚原委。

  从心理学角度,癌症、砒霜都是经验中能自然唤起人们恐惧的概念,人类与生俱来就发展出了对任何可能致死的事物保持高度警惕的本能,所以当这些概念跃入眼帘,人们就会产生生理唤醒,最常见食材与致死事物的联系就成为生死攸关的警讯,使人们感到恐惧和焦虑,并促使人们阅读、传播。

  其次,健康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刚需”,人们普遍地担心和焦虑自己的健康受到损害,也普遍地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得到维护和保养。所以,有简单易行,既不需要劳心费神天天锻炼,也不需要昂贵的保健品来滋补,只需要调整一下日常的饮食就有神奇的健康保健或者疾病治疗效果的“方子”往往很受欢迎,很多养生保健类的谣言也因此流行,像《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清理的干干净净》,或者《口腔溃疡一次治愈!(猕猴桃)太神奇了》。

  TOP100谣言榜单养生保健类部分

  这一类的谣言讯息往往通过简洁和干脆的方式告诉阅读者什么能起到怎样的神奇效果。相比之下,现代医学的科普讯息一般对读者的告诫都有理有据有所保留,很难得出斩钉截铁的简单结论。对于许多缺乏医学常识以及起码科学方法论训练的阅读者而言,当然是前一类斩钉截铁、干脆简洁的清晰结论更容易理解;后一类基于实证和逻辑的科普讯息则难免横亘着一定的认知门槛。

  这迎合了人们倾向于简单归因的天性,大多数时候,对于缺乏必要科学方法论训练的读者来说,谣言具有的简单归因特点就远比科普通常具有的多元归因要亲民得多。古今中外,在大多数情境下,伪知识、伪科学都比真知识、真科学的讯息更易于传播,也更容易吸引人们相信。

  举个简单例子吧,一个病患在现代医学的诊断下,得到的讯息是,可能是A,也可能是B,不排除是C,不保证能治愈,而且疗法有副作用。而他在民间医学的诊断下,得到的讯息是,气滞血瘀,只要吃什么方子保证药到病除。对于那些缺乏必要科学训练的病患来说,他是更可能相信现代医学呢还是相信民间医学?

  相比于年轻一代来说,爸妈一代中老年人在必要的科学知识和训练方面是更为匮乏的群体。因此,他们更可能被简单归因的谣言所俘获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唤起恐惧效应,迎合简单归因之外,人们还更容易轻信符合自己期望和偏见的讯息。无论何种方式习得,只要阅读者一旦形成某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或者强烈的期望,他就很容易轻信那些符合自己期望或者偏见的讯息,哪怕是谣言讯息。

  例如,《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某企业是日资企业,要抵制》。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争议,在中国尤甚。事实上,无论从实证还是逻辑上,转基因作物与自然作物对于人类的消化系统来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但是,对于相信转基因作物有害的人来说,无论提供多少科学实证依据和事实来阐明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他们都会视而不见,相对地,他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与他们的偏见或期望一致的讯息,包括谣言讯息。对日本的偏见也因循同样的心理机制。

  当然,“谣言”能够得势,还借助了其他一些心理效应,如权威效应,说《柬埔寨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估计就没有多少人会转发分享传播。再如好奇心效应,《马云漂亮女秘书藏在手机里的10条秘密信息,怪不得她那么有前途》,“马云”“漂亮女秘书”“秘密信息”,这三个关键词暗示的联想空间太广阔了,人们难免想一探究竟。

  除了这些心理效应外,社交媒体朋友圈的特性也在谣言的传播中推波助澜:一方面阅读者往往是从亲友的朋友圈分享渠道获得谣言讯息,亲友的分享从某种意义上为这些似是而非的的耸人听闻的讯息提供了确证加持,从“宁可信其有”到“真的可能有”。另一方面阅读者的转发分享又会促使下一个新的阅读者入彀,最后导致谣言不断扩散传播。

本文转自:温州网

编辑: 林晶晶|责任编辑: 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