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书写时代名片
7月9日,一列高铁列车行驶在宝兰高铁甘肃天水段南河川大桥上。近年来,中国高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步伐,“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形,技术成就赢得国际声誉,服务品质不断攀升。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一张见证时代发展的名片。新华社发(武龙摄)
一列列车行驶在兰新高铁线上(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题:中国高铁:书写时代名片
新华社记者樊曦、齐中熙
全国27个高铁客运站网上订餐试点日前推行。乘坐高铁的人们可以选择十几家饭店的数十个菜品。从清一色的盒饭变为各地特色美食,看起来只是“火车餐桌”的小变化,折射的却是中国高铁提升服务品质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中国高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步伐,“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形,技术成就赢得国际声誉,服务品质不断攀升。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一张见证时代发展的名片。
高铁成网,世界第一
一个个数据,印证着中国高铁的不断前行: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6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国高铁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已达4万公里以上。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表示,随着近年来郑徐、沪昆、宝兰等多条高铁的开通,我国高铁“四纵四横”主骨架已基本形成。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高铁早已连片成网。上海铁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暑运,随着宝兰高铁开通,长三角地区最大的亮点是从杭州、上海、徐州首次开行至兰州高速动车组列车。预计暑运期间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1.16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多发送旅客982.5万人次,增幅9.2%,日均发送旅客187.1万人次。
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高铁也实现了互联互通。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是甘肃最贫困的县之一,过去这里最好的道路是一条二级公路。随着宝兰高铁的开通,通渭告别了不通火车的历史,通过高铁与北京、广州、杭州、长沙、武汉等大城市连在一起。
“今后在家门口就能坐高铁去广州了!”55岁的通渭人王亚东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和女儿在广州工作,每年他和爱人都去广州过年,但以前坐火车需要半夜赶到定西火车站,然后再坐36个小时。而乘坐高铁,时间一下缩短到11个小时。
来自中铁总的统计显示,2016年,国家铁路发送旅客27.7亿人次,其中全国动车组发送人数达到14.43亿人次。而在动车组旅客发送量中,高铁发送人数为11.8亿人次,高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表示,高速铁路覆盖范围扩大、成网运营,极大缩短了各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时空距离,显著改善了大众的出行环境。特别是在西部交通欠发达地区,高铁开通运营,大大缩短了与东、中部地区的时空距离,方便了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
由昆明开往贵阳的G4136次列车经过贵州省安顺市境内的水桶木寨特大桥(2016年1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6月26日,在北京南站,一位乘坐“复兴号”G123次列车的乘客在车外与列车合影。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高铁技术,全面自主
目前,中国铁路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已有2600余组,居世界首位,安全运行里程超过50.5亿公里。
安全运行,来源于可靠的技术保障。中铁总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铁总认真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总公司在铁路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牵头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了产学研用结合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了中国高铁技术的飞跃,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高铁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典范。
去年7月15日,两列自主研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金凤凰”和“海豚蓝”在郑(州)徐(州)线上“亲密相会”,分别以420公里的速度交会而行,眨眼之间,乘客一秒飞过117米。这是世界最高速的动车组交会试验,中国标准动车组经受住了“大考”。
中铁总科技管理部主任周黎表示,此次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技术性能,特别是首次实现了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表明中国具备设计制造满足世界各国不同需求动车组的能力。
国家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副院长王玉泽告诉记者,中国建设了一大批适应各种特殊气候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和不同运输需求的高速铁路,技术实力得到充分验证。以铁四院设计建设的郑徐高铁为例,这是国内首条全线采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的高铁项目,有力地展示了中国高铁的整体实力。
“郑徐高铁全线铺设了127192块CRTSIII型轨道板,这种轨道结构整体平稳,安全性更高,耐久性完好,给乘客带来更高的舒适度,整个轨道的综合指标在全国铁路中位居首位。”王玉泽说。
今年6月26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正式亮相,分别担当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车。“‘复兴号’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何华武表示,中国标准动车组完成了整车60万公里运用考核,欧洲一般只有40万公里,其性能指标实现较大提升,设计寿命由现在的20年提高到30年。
“‘复兴号’将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主力车型。”何华武说,经过多年成网运行,中国高速动车组早已“久经沙场”,既无惧大漠风沙,也适应高寒高热。“复兴号”可以经受零下40℃到40℃的环境考验,也能根据各地自然、经济特征做适应性调整。
1月25日凌晨,天津动车运用所的工人在车厢内检查座椅。新华社记者连漪摄
郑州东站附近一处京广、徐兰高铁交汇的立体枢纽(2016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高铁服务,不断提升
未来,中国高铁还将继续书写辉煌。
根据2016年7月新调整后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届时中国将建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现代高速铁路网。
伴随高铁网络的延伸,高铁服务品质也在不断提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间,铁路部门开行了夜间高铁动卧列车,实现了夕发朝至,有效提升了长距离高铁旅行的舒适度。按照“零距离换乘”理念,打造现代化客运枢纽和旅客中转换乘中心,满足了旅客便捷换乘、舒适候车的需求。
“互联网+”的时代,“智慧铁路”正越来越受到旅客的欢迎。以前,百姓买票得彻夜排队,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的研发使用让人们“动动指尖”即可购票。如今,“指尖”功能进一步拓展。7月17日,在深圳开往桂林北站的G2904次列车上,去桂林出差的乘客刘诚殷收到了他在网上预订的盖饭套餐。
“以前要等候叫卖的推餐车,或者穿越重重人群去远处的车厢,饿太久。这个网络订餐一上车坐上座位就能送到开吃,很方便,分量也足。”刘诚殷说。
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海薇说,高铁网络订餐是铁路部门供给侧改革的措施之一,目的在于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广大旅客的多元化需求,让他们在行进中不仅享受美景更享受美食,收获美好的乘车体验。开放列车餐饮市场,让社会品牌参与其中,将使餐车饮食结构不断丰富,餐车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不仅有网上订餐,近年来,铁路不断推出创新服务产品,像自主验证取票、智能验票进站、机器人问询、APP资讯查询、服务预约、站车WiFi等,都极大改善了旅客出行体验。
广东财经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张伟强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新服务”将会走进人们的生活,高铁也将会越来越智能化。
在上海虹桥站开往郑州东站的G1802次列车上,乘务员夏梦雅给乘客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注意事项(2016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7月10日,中铁四局工作人员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境内的郑万铁路白河特大桥架梁。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建设中的京张高铁工程官厅水库特大桥(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