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国防行#在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当兵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人们都说,不到抚远,不知道路有多远。
抚远,说它很近,因为它地处于祖国东大门,与俄罗斯仅一江之隔,距离俄罗斯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市,直线距离仅68公里,所以这里也是“反渗透、反窃密、反心战、反策反,“四反”斗争的最前沿。
抚远,它又很远。虽然与北京距离2000多公里,距离佳木斯400余公里,与哈尔滨相隔700多公里。但这里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的美誉。
秉承“把太阳迎进祖国,把青春献给警营”的队魂精神,被称为“东极卫士”的武警佳木斯支队抚远中队的官兵们,每天站在神圣的哨位上,紧握手中枪,把太阳迎进祖国,书写无悔军旅人生。
发扬“大马哈鱼精神”训练不抛弃一个人
“大马哈鱼精神”,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团结互助。
为什么说它们是团结互助呢?
因为抚远属于大马哈鱼的繁殖地,它在抚远乌苏里江出生,之后游向大海,在大海里成熟之后,再成群结队地游到抚远,然后再产卵,在这里终结生命。
武警佳木斯支队抚远中队的官兵们,以大马哈鱼精神教育引导官兵:“中队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要把抚远所驻守的第二故乡当成家来建设。”
冬天的抚远异常寒冷,气温能达到零下40度,战士们刚训练的时候身体是热的,但当浑身冒汗跑步归来,汗水浸透的衣服就会被冻的生硬。可这丝毫不能影响到战士们训练的热情。
抚远中队官兵宿舍整齐的内务↑
而夏天的抚远又特别热。为了提高训练水平,中队官兵提出了“逐日训练法”,就是每次在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背负五公里装具环城跑。每次跑下来5公里、8公里只是打底的“开胃菜”而已,官兵们坚持只要有一丝体力在,也要追逐太阳的脚步继续奔跑。
抚远中队荣誉室一角↑
期间,有的新兵刚入伍,体能素质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中队的官兵也不会抛弃他们自己练,而是一直坚信这是一个整体。大家一起从起点出发,就一定要一起到达终点,路上不抛弃一个人,要把团结互助的精神发扬光大。
磨损325把“月牙铲”建成80平米训练场
在抚远有一句顺口溜,“不到抚远不知远,来到抚远就服软,一条马路一盏灯,一捧瓜子嗑到东。”说的就是当时抚远地势狭窄、条件艰苦的写照。
组建初期,中队官兵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采石、挖沙、靠肩膀扛,靠手去推,一点一点在中队搞建设↑
而当时刚组建的中队也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一座小平房,十步小操场,住在荒山坡,乱石杂草多”。1994年营房初建,中队的整个小操场用10步就可以丈 量,并且操场中间的地势并非一马平川,而是高低起伏的小山坡。大型的机械车根本进不去,只能靠战士们一锹一锹的挖,一镐一镐的刨。
中队组建初期,官兵们曾用过的“月牙铲”↑
营房初建时候,官兵们曾用过的“铁头”锤↑
中队组建初期,官兵们曾经使用过的扁担↑
↑在荣誉室有一件补丁的老军装,那件军装是中队官兵,在组建初期发扬“愚公精神”时,扛石头磨破的。
就这样,中队官兵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采石、挖沙、靠肩膀扛,靠手去推,一点一点在中队搞建设,硬是将门前的山坡铲平,修建了一个80米长,55米宽的训练场。那次“移山”,共磨损铁锹325把,由于磨损的锹酷似月牙形,战士们将其亲切地称为“月牙铲”。
每年新兵下连,都要去荣誉室参观这些中队“元勋”。正是这一把把普通的“月牙铲”,开过山,挖过石,修过护坡,凝结着数届官兵的心血,也见证着中队的建设历程,在祖国的最东方诉说着那份责任、付出和坚守!
147个台阶一年相当于攀登6次珠峰
抚远中队的“台阶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兵↑
边疆是寂寞落后的,单调枯燥的生活对战士们更是一种挑战,黑夜白昼,执勤训练,构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入伍已经五年的三班副班长赵鹏程告诉记者,中队共有147个台阶,战士们每天至少要走十个来回,一年下来,相当于登了6次珠峰。
““日日登台阶,时时思进步。”官兵们将其化为“登台阶精神”,以此告诫官兵,要脚踏实地,每日都要三省吾身。在晚上睡觉前,利用5~10分钟的时间, 想想“今天都干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明天该怎么干?”等问题。这样,将工作和生活妥善安排,永远不打无准备之仗。 ”
记者:李晓波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