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申遗 这些典型器物你知道吗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鸟瞰图(良渚管委会供图)
浙江在线1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刘慧俞吉吉朱婧)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良渚古城遗址(公元前3300-2300)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
良渚遗址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揭开,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遗址至今,良渚遗址已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在这条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良渚文明的典型器物又有哪些呢?记者甄选了一些如下。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是良渚文明的一大亮点。其中的“玉琮王”更是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本周日还将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的舞台。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年代:良渚文化
尺寸: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简介: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整体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纹饰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节琢刻一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图案,这种简化的人兽组合结构,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而鸟也是通天的灵物。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其功用说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祭祀的法器。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称“琮王”。不仅如此,与之同出的玉鉞、玉权杖等在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最庄重且独一无二的,说明它们无疑是已拉开文明乐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权的象征。
嵌 玉漆杯
此件嵌玉漆器整体为一瘦长形的带把宽流杯,口沿外壁弦纹带上镶嵌有小玉粒,鼓腹,从野外背面的杯底涂朱痕迹判断,其可能有圈足。其图案以大者玉粒为中心,主要结构有重圈、螺旋纹等,类似陶器上的鸟蛇样刻划或玉器地纹的螺旋线,其工艺极为复杂,是良渚文化的“高精尖”产品。
黑陶刻符罐
夹砂黑皮陶,因出土于河沙中,故器表面多呈锈红色,低口,平唇,口沿微移,短颈,广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烧制成后,在其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图亦文的8个符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研究员称其为“前所未见的珍品”。》》详情点此
龙首纹玉镯
玉镯出土时一般套在尸骨的腕或臂上,也有不套入的。这些器物一般为素面,也有雕琢神徽像的。玉镯器身多呈素面,圆圈形,少数雕刻有龙首装饰。
玉璧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为良渚文化玉器乃至中国玉器的典型代表之一,由扁圆形玉瑗或玉环沿着边宽变大、孔径变小的趋势演变而来。一般呈扁圆形,孔径绝大多数不到直径的一半。多素面,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是最为盛行的良渚重器,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脚端的部位。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玉钺
玉钺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格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玉梳背
玉梳背,之前称玉冠状器,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侧。不仅出土数量较多,且器形的变化规律也相当清楚。早期顶端平直或有圆弧形凹缺,榫部与背体间没有明确分界。后期玉梳背底部出现扁榫并逐渐变薄变小。周家浜三十号墓中玉背象牙梳的出土,证明了它实为镶嵌在梳子上的梳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