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参与RNA病毒研究10年取得重大突破 发现近2000个新病毒刷新“病毒圈”
温州网讯 在过去200多年,全世界共发现2284种病毒,其中大部分是RNA病毒。而在过去10年间,这个“病毒圈”却被疯狂刷新。记者昨日从温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温州参与的脊椎动物RNA病毒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这项成果日前在《自然》杂志上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刷新了科学界对“RNA病毒圈”的认识。
自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开展RNA病毒研究以来,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共发现近2000个全新RNA病毒,其中200多个新病毒在浙江地区首次发现。温州市疾控中心2007年参与该科研团队,负责温州等浙江地区的项目工作。
脊椎动物中发现214个RNA病毒
浙江地区发现新病毒81个
什么是RNA病毒?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所长林献丹解释说,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根据所含核酸的不同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我们常见的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流感/禽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甲肝病毒等都属于RNA病毒。
此前,人们对脊椎动物RNA病毒的认识,局限在哺乳类和鸟类这两种宿主。“这不利于我们认识完整的病毒圈。”林献丹告诉记者,本次研究在我国的陆地、江河、湖泊、海洋,采集到了186种脊椎动物标本,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鱼类。
据了解,专家团队利用独创的样品处理体系和宏转录组病毒筛查体系,共发现了214个全新的RNA病毒,其中浙江地区新发现81个,并首次在鱼类和两栖动物中发现病毒。
研究发现,水生脊椎动物中存在着从前被认为以哺乳动物为宿主的病毒类群,比如在无颌鱼、辐鳍鱼中就发现了不同的新型流感病毒。尤其是在温州附近海域的鲨鱼中发现了黄病毒,是软骨鱼中发现的第一个黄病毒属成员,并命名为“温州鲨鱼黄病毒”。
林献丹说,214个全新RNA病毒,包含重要人类病原体的科属,如流感病毒、沙粒病毒科和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类病毒)。“这提示我们那些至今仍在感染人类的RNA病毒是古老的,它们随着宿主从海洋走向陆地,并广泛传播,这为揭示生命的遗传进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10年研究发现近2000个新病毒
其中200多个在浙江发现
据统计,通过10年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所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兼职教授张永振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近2000个全新RNA病毒,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新病毒最多的团队。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RNA病毒的2项研究,展示了一个庞大的病毒圈,学术界对我国科学家的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项颠覆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填补了病毒学空白,挑战了现有病毒分类原则,刷新了RNA病毒圈的认识,将改写病毒学教科书……”
温州所属的浙江地区,由于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和病毒具有高度多样性。温州疾控中心专家团队通过10年研究,在温州等浙江地区发现了200多个新病毒。本次发现的新病毒包括黄病毒、肝炎病毒、汉坦病毒、沙粒病毒、丝状病毒、甲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呼肠孤病毒、副黏病毒、类瘟病毒等。既往研究发现的新病毒有新型沙粒病毒——温州病毒,是欧亚大陆第二个发现的沙粒病毒;新型冠状病毒——鹿城褐家鼠冠状病毒、文成鼩鼱冠状病毒;还有鼠携带的新型轮状病毒、蜱虫携带的荆门蜱病毒、楚病毒、蝙蝠携带的汉坦病毒等。此外,温州专家团队还在在蝙蝠中查到乙肝病毒,并首次证明自然界蚊子能携带传播立克次体。
部分新病毒对人有致病性
将推动传染病精准治疗
为什么要研究病毒圈?林献丹说,病毒性疾病因病原体变异快、传染性强、有效药物少,一直是传染病防控和临床治疗的难题。以往对于一些新发突发传染病,都是在疾病发生后,我们才认识新病毒,从而建立治疗和防控体系。如今新病毒的发现及病毒筛查体系的建立,对认识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生、预警预测、预防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且有助于传染病病原体的临床诊断和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精准治疗。
在研究中,部分新病毒及已知病毒被证实了对人的致病性。如温州病毒能引起人呼吸道疾病;浙江地区发现的沟病毒(GOUV)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轮状病毒能感染人。此外,还查明了当前温州流行的手足口病原体有14个型:EV-A71、CV-A6、A2、A4、A5、A8、A9、A10、A16,CV-B4、B5,E6、E14、E16,且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对于科研团队今后的研究计划,林献丹表示,下一步,在继续研究病毒圈的同时,计划和临床结合,利用新的筛查体系开展病原监测,了解新病毒有无对人致病,有助于提高临床对新发传染病的发现能力和精准治疗。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孙余丹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