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家人的“钱”途:融资故事中看到改革的缩影
金乡信用社已改制为苍南农商银行金乡支行。我国利率浮动改革的“第一枪”曾在这里打响。陈耸摄
温州网讯 苍南县金乡镇,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浙南古镇,至今仍然保留着发音独特的金乡方言,镇中的几条老街上,还可以见到清末民初时建造的老式四合院。
不久前,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上宣布要放开银行存款利率,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这一信息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界的讨论,更是勾起了这个偏远古朴小镇上不少老金乡人的回忆。
“我们金乡信用社正式启动利率浮动是在1980年10月1日。”金乡信用社原主任陈加渠对这个特殊的日子记忆犹新,“当时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试点,是全国最早搞利率浮动改革的,现在回想起来,能够参与对全国都有影响的事情还是很自豪。”
而对于镇上的浙江兴丰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宇来说,上世纪80年代初的利率改革更是他们一家跟钱打交道的一个转折点,“之前家里的资金来源全部是民间借贷,那是第一次听到父亲说去银行贷款。”
供铝大户
请来“记账先生”
“父辈那一代特别敢闯敢拼。”陈宇的父亲陈光钿以及叔伯是改革开放下海的第一波弄潮儿。那时,金乡镇上的徽章、商标作坊悄然兴起,订单不断,作为原材料的铝走俏,陈光钿便瞄上了这块生意。
跟所有白手起家的温州人一样,民间借贷是启动资金的来源。当时金乡的民间融资渠道异常丰富,基于乡里乡亲的信任,获取资金相当方便。由于经商头脑好,陈光钿的铝板厂很快就打开局面,成为金乡镇的供铝大户。
陈光钿的创业阶段带着资本原始积累的疯狂。当时陈家还特意请了记账先生打理账目,“账本都有厚厚的十几摞,上世纪80年代初就上百万元资金往来。”陈宇回忆。
1980年,与陈光钿相识的信用社主任陈礼栓带来了一个消息:信用社放开利率,比社会借款低,鼓动陈光钿去信用社贷款。陈光钿第一次试贷了1万元。
当时陈光钿还不知道自己这一贷,是“破天荒”的,金乡信用社也因为这个创举被誉为“全国浮动利率启动点”载入史册。
在1984年接任金乡信用社主任的陈加渠回忆,浮动利率改革,为农民提供了较为优惠的创业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在他泛黄的笔记本里,记录着上世纪80年代初,金乡镇金星村历年产值的巨变:1980年342万元,1982年840万元,1984年1734.09万元。
陈家的铝板厂向信用社贷款的额度不断攀升,经营产值也走出了陡峭的上升曲线。后来,陈家买地盖厂房,成立浙江度丰实业有限公司。陈宇也正式加入公司,跟父亲各占一半股份,开始专业印铁制罐,并且贷款买下了当时省内很稀缺的制铁机。
1986年11月,被誉为全国首批“民间银行”东风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诞生。1987年9月21日,经央行批准,《温州市利率改革试行方案》实施,温州成为全国首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
对于陈家来说,民间借贷提供了创业阶段的支撑,而金乡信用社利率浮动改革让他们接触到正规金融体系,多元融资理念得到启蒙,陈家公司也逐步成长壮大。
“叶文贵、王均瑶他们当年的第一笔贷款都在我们信用社借的。”回忆起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陈加渠颇有感慨。如今在外的金乡人已经创建了五家上市企业。
买断父亲股权
“独立门户”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在政策桎梏与宏观经济周期调整的双重掣肘下,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开始考验着温州。温州出现了“逃废债”风波,并由此催生了第二次金融改革。
“父亲习惯了社会融资,金额很大,企业的负债率太高。”2000年,陈宇和父辈开始在企业融资杠杆上出现分歧。“老一辈用民间借贷来腾挪资金不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先后在中科大和清华进修过金融的陈宇记住了一句话:看不懂金融和财务报表的企业家是做不好企业的。“盘根错节的民间借贷消耗精力,而且借资随时要拿走,很没安全感。”
正当陈宇想逐步剥离民间借贷、重整企业融资结构的时候,温州又迎来新一轮金融改革。
2002年,温州又被央行批准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理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路径,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创新成为改革重点,以便更加有效服务民营企业。
当时,很多农村信用社的门口都条幅飘飘,“欢迎到XX信用社来存款”“XX农信社在全国率先实行存款利率上浮30%”等。条幅在告诉人们,这里是金融改革的“试验田”。
作为温州金融改革的一项内容,在2002年瑞安、苍南全国试点的基础上,2003年2月温州农信社大面积铺开浮动利率改革。这一改革大大吸纳了民间资金进入正规金融渠道,推动了民营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同时又打击了民间高利贷行为。
本次金融改革主要涉及六大领域,包括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民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推进存贷利率改革、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像推行小额贷款营销的“三包一挂钩”制度后,银行办理抵押贷款的时间从8个小时缩短为1个小时。
各项改革方案一路推进,给温州经济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不仅贷款的金额有倾斜,速度也快了很多。银行服务跟上后,企业也好发展。”陈宇欣喜地发现去银行贷款更方便了。在2006年,陈宇用3000万元将父亲的股权全部买下,改名为浙江兴丰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开始独自经营。
企业“重生”
希望女儿接班
2002年启动的金融改革,开启了温州金融业发展的“辉煌十年”,让温州成为与上海、深圳并列的全国金融生态最优城市。但进入2011年,金融风潮又来了。过度借贷在温州吹出一个巨大的信贷泡沫,以一场惨烈的民间借贷危机终结。
陈光钿因为投资铁矿失败,欠下数千万元债务。因失去偿还能力,债务大部分交由陈宇负责。“父亲是一夜白头,我在刚开始的那几年因为太焦虑睡不着,全身长满了疹子。”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12项金改任务涵盖规范发展民间融资、金融机构准入、金融产品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第三次金融改革也创下15项全国“首创”:首批民营银行、首家民间借贷中心、首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首个地方金融管理局……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了一条可鉴之路。
陈宇注意到,这次金改对活跃的民间融资释放出“疏”的强烈信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民间融资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施行。“如果在当时民间借贷就有登记制度和这么多的融资渠道,父辈可能就不会经历这样的失败。”
风险处置被称为金改的“最难之战”。为了剪断担保链和投资链,政府启动企业帮扶。陈宇的兴丰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也成为帮扶对象。因为民间借贷的拖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员工从原本400人缩减到200人。
“在今年年底应该就能还清了。”经过五年挣扎和努力,陈宇又看到了希望,紧皱的眉头终于慢慢打开。2012年以来,我市共协调帮助1800多家企业处置风险,全市不良贷款率也从高峰期的4.68%下降至1.7%,从中能感受到金改给温州带来的积极变化。
而陈家的故事也在继续。“女儿明年就大学毕业了,按照计划她将接班。”陈宇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家姓名和公司皆为化名)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邹雯雯 尤成勇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