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乡万村,“网事”知多少

浙江在线 2018-11-07 11:02:06

  编者按: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正在不断拉近互联网与乡村的距离,也让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治理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深秋时节,浙江在线记者走进浙江乡村,采访了4位因“触网”而改变命运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凝聚着浓烈的时代气息,更让人看到了“互联网+”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带来的无限可能。

  农村电商马樟良

  农民“触网”,创富有道

  浙江在线11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施力维龚望平市委报道组陈锦青)“双十一”临近,“中国网店第一村”义乌江东街道青岩刘村,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在这里,平均每秒钟就能成交33单网购交易,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商品从村里发往全球各地。

  青岩刘,户籍人口1700余人,却有着4000多家电商。土生土长的本地村民马樟良,是村里3万多名电商从业人员之一。在这里,人们可能不知道马樟良,但一定听说过他创立的电商品牌——陶煲王。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不仅改变了农民马樟良的命运,更为乡村创业创新注入活力。

  青岩街58号,是马樟良自建的农居房,也是陶煲王的展示店。走进1楼展厅,700余种陶瓷煲、茶餐具琳琅满目。在展厅一角,马樟良一手刷着手机直播软件,一手握着鼠标。

  “我快50岁了,但在青岩刘做电商,不得不紧跟年轻人的思路。一天不改变,就有可能落后。”马樟良说,最近公司正致力于内容营销,通过邀请“网红”来直播美食制作,推介餐具新品。

  谈起这几年在青岩刘做电商的经历,“变”是马樟良提及频率最多的词。

  最近,陶煲王把营销阵地从电商平台向社交网络平台转变,不仅建立起自己的社群,有了一批固定“粉丝”,其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平均每篇阅读量破万,“抖音”短视频的“粉丝”数量也已达到4万。目前,陶煲王的日均成交订单有2000多个,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而在“触网”之前,马樟良和许多义乌农民一样种过田、摆过摊、全国各地跑过市场,直到1997年才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买下摊位,做起陶瓷玻璃餐具生意。

  真正的改变在2010年。那时青岩刘电商发展一片火热,两名来自义乌工商学院的大学生租下马樟良家一层楼房,带来两台电脑就做起了生意。“每天订单不断,物流车辆进进出出。”这让他看到了电商的广阔前景。

  青岩刘村还专门为从实体转向线上的村民、商户,开设免费课程,组织电商沙龙,从基本的电商知识到拍照、运营、包装等都有专人教学。马樟良从键盘打字开始学习,积累了信心和经验,下定决心从线下向网上转型,成立公司,组建起一支40人的电商运营团队。凭借多年线下经营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的网络营销和推广,他的网店迅速积累了人气。眼下,马樟良正着力打造以消费体验为主的线下实体展示平台,通过网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提高品牌竞争力。

  夜晚,马樟良还会到青岩刘党群服务中心坐坐,继续参加村里的电商沙龙,和年轻人互加微信,深入交流。“这两年,电商的竞争更激烈,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许可以少走些弯路。”他说,政策好、服务好、抱团发展的传统,一直是青岩刘电商发展的优势。

  “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各地电商人才,期待孵化出更多像陶煲王这样的成熟电商企业。”青岩刘村党支部书记毛胜平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去年,青岩刘电商销售额已经突破60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余元。今年,村里新建了电商双创孵化中心,并谋划建造学生公寓、扩大仓储用地,为入驻电商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村支书黄久富

  高山小村,站上“风口”

  浙江在线11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聂伟霞县委报道组刘鸯鸯程航)秋风送爽时节,海拔1100多米的遂昌高坪乡茶树坪村中,百里稻花香又飘出了山旮旯。全村3万多斤稻谷,每斤价格卖到10元,却仍供不应求。纷至沓来的订单,让茶树坪村党支部书记黄久富不禁感慨:“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以后,小山村迎来了新机遇。”

  今年55岁的黄久富,年轻时种过田、打过铁、做过生意,是当地村民眼里最能干的小伙子。40来岁时,黄久富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后来又连续4届当选村支书。“要致富,找久富!”这是村民给黄久富编的顺口溜,亦是对他的肯定。

  2016年5月,黄久富将目光投向村口300多亩高山荒田,带领村里的老农在田间种下高山稻,并拿起纸笔写梯田日记,将种稻的喜悦、艰辛、追求与梦想,通过图文和视频分享到网上,后来又通过风靡全国的遂昌农村电商平台——赶街网向全国众筹销售生态大米。仅一周时间,“高山稻米体验师”“爸爸带你割稻子”两个众筹项目吸引了1000多人参与,筹集资金共25.6万元,认筹者涉及22个省市的136个县。

  2017年9月,首届高山稻米收割体验活动开幕,5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认筹者集结在金色的田野里,割稻、打谷、扛担,将当天收割的5000多斤稻米抢购一空。同年“双十一”当天,茶树坪村的高山生态米卖到脱销。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农旅融合,把茶树坪村打造成梯田公园,让游客体验从插秧到割稻、再到与稻草摄影等全过程,让‘田趣’活动全年无休。”夕阳西下,茶树坪村被染成了金黄一片,黄久富的思绪也飞到了山外。今年1月到10月间,茶树坪村共接待游客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0万元,夏季时更是一床难求。

  眼下,黄久富的梦想正逐步实现:通向148亩蓝莓基地的道路硬化工程已经完成,1000多平方米的游客中心即将落成,村里100多亩荒芜的梯田也将陆续被开发……而在村口的一块巨大电子显示屏中,错落有致的农房、干净整洁的村庄、高山上的梯田、牧场以及老农们辛勤劳作的场景,经由视频传输设备清晰地传向山外,也将小山村与互联网的故事传递到四面八方。

  物联网专家徐志福

  躬耕“云”端,种田更潮

  浙江在线11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高驰弘)“徐老师,我们草莓园里的物联网新系统已经升级完毕,使用效果更好了!”近日,舟山定海区岑港镇喜来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夏永年,兴奋地打电话报喜。

  近年来,夏永年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物联网技术,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生产,也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而这一切的“幕后功臣”,就是电话那头的“徐老师”——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农业模型与物联网研究室主任徐志福。

  今年53岁的徐志福,身份虽不是农民,工作经历却与“三农”息息相关,被农业企业家们称为“浙江农业领域最懂计算机、IT界最了解农业的专家”。

  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省农科院的徐志福,曾经从事过20多年的农作物高产栽培研究工作。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白天奔波于田间地头,夜里又变身成“码农”。

  那时候,在旁人看来,徐志福的兴趣与农业如此格格不入,但他坚持认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才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直到进入21世纪,当“农业+互联网”成为农业现代化中最热门的领域时,他的一身才华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2010年1月,省农科院正式成立数字农业研究所,由徐志福担任课题负责人。如今,由他带头研发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已经在全省各地的30多个示范基地安装使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4万亩,并积极向省外拓展。

  在夏永年的蔬果基地里,记者看到,他只需在手机客户端上输入几个指令,田地里的水管就能定时自动喷水灌溉,大棚的卷帘也能在规定的时间打开或合拢。“相比前两代产品,这套新升级的物联网智能环境测控系统,不仅安装更简便,功能上也更可靠。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整个种植基地。”夏永年说。

  近两年来,徐志福和团队正在扩大农业数据模型的研究范围,从单纯的种植业向种植、畜牧等多个领域发展。在这位躬耕“云”端的“码农”看来,未来,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给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带来更多可能。

   “村情通”创始人袁平华

  村情通了,人心齐了

  浙江在线11月7日讯(记者邵倩沈晶晶通讯员求张锋)“现代技术让乡村日新月异。”龙游东华街道张王村党支部书记袁平华,一路见证信息技术普及的力量,也感慨互联网给乡村基层治理带来的深刻变化。

  张王村,曾是龙游远近闻名的“上访村”,邻里纠纷多,干群关系紧张。2013年11月,东华街道委派调解经验丰富的袁平华任张王村党支部负责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袁平华发现,许多村民对村干部做事方式有意见,总觉得村里财务不公开。由于信息沟通不畅,村两委贴在办公楼橱窗的公示、通知,在家村民不在意,在外村民看不到,久而久之,大家对村庄事务也漠不关心了。

  到东华街道工作之前,袁平华在龙游县公安局城东派出所做了10年协警。当时,旅馆信息要录入电脑,袁平华自告奋勇承担下任务。这段经历,也让他深感数据与网络的重要性。而2016年2月的一天,当袁平华意外发现,年过七旬的母亲也学会用智能手机看微信、读新闻时,顿时豁然开朗,把村里的事务、财务都搬到网上的想法由此产生。

  随后,袁平华负责绘制平台构架,设计各项功能,又找来一位懂编程的朋友帮忙在业余时间开发程序,常常忙到次日凌晨两三点。2016年6月5日,张王村村级事务信息管理平台正式上线,主要用于人口管理和信息发布,袁平华将它命名为“村情通”。

  “过去,村里发放各类补助时,因为信息不公开,小道消息传来传去,就容易产生误会。”袁平华说,现在谁家有补贴谁家没补贴,打开手机一查都一目了然,每次临时补助名单、低保人员名单、村里用工名单等一发布,点击量就能达到300多人次。

  “村情通”使用一段时间后,有村民提出APP要下载安装,不如微信方便。袁平华便把APP连接到了微信上。“技术飞速进步,‘村情通’也得与时俱进。”袁平华总是说,自己麻烦点没事,关键是老百姓用得着、用得来、喜欢用。

  目前,“村情通”模式已推广覆盖龙游的26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全县605个专职网格员通过走访巡查,已将群众最关心的户籍、土地、住房、务工、村务公开等40余项信息电子化、掌上化,村民通过“村情通”反映的问题90%左右可在村内解决。衢州市也已全面推广“村情通+全民网格”治理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