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从名人的“大爱至孝”谈移风易俗

苍南县 黄海滨 2018-11-13 16:27:01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这是晚晴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李叔同先生在自己母亲葬礼上弹唱的曲子《梦》,他颠覆了千百年来传统的“孝子形象”,坚决主张移风易俗,举办新式丧礼,废除一切繁文缛节。李叔同对母亲生前至顺至孝,因母亲去世万分悲痛而改名李哀,感叹平生最幸福的时光已过去。

  论语有云:“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然而,“一丧三年紧,一婚半生穷”却是现今“人情往来”的真实写照。因此,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迫在眉睫,它是顺民心、接地气的一件大好事,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如何让移风易俗成为全民参与的“自觉之战,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这值得我们深思。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移风易俗绝非朝夕之事,而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工程,因此,移风易俗必须探索符合客观实际的方式方法,形成合情合理合法的工作机制,使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中国人做事注重“情”、“理”、“法”三字。首先,移风易俗要从情感上让百姓乐于接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婚丧嫁娶、起土上梁、乔迁升学等传统风俗,蕴含着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人情往来,但一旦夹杂太多的攀比意识,就会使传统习俗变成陋俗。因为,我们要让群众知道移风易俗不是对传统风俗的对抗,而是移不良歪风,易陈规陋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重养孝、轻丧葬的提倡者,他主张的三年丧期是强调子女发自内心至少三年怀念逝去的父母的心情。合乎情理的人文情怀,是孔子主张的,却是今天烦冗、奢侈甚至让很多家庭因丧致贫的丧葬陋习所彻底违背的。因此,只有破除一切陈规旧习,破除一切不文明之风,构建一个更健康、更文明、更现代的文化环境,才能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才能让人民群众在良风善俗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移风易俗要在道理上说得清楚。俭以养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二者都需要传承和弘扬。当今薄养厚葬的陋习背离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极其不符,与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背道而驰。弘扬中华民族尊老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应将道德观念传导给每一个人、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提倡老人在世时子女多尽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丧事从俭、文明祭奠,让崇德向善、勤俭节约、崇尚科学、健康生活的新风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再次,移风易俗要重视法律的力量。己身正方能正人,礼尚往来有尺度,人情世故讲法纪。“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汉朝视“风俗”攸关国运兴衰,齐桓公带头“以身试法”,用“严禁令”去禁止陈规陋习。当今社会更是一个法制社会,移风易俗无论是红头文件也好,乡约村规也好,无论是规则本身还是执行程序,都必须守住法律边界,用法律标尺来丈量。对于百姓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更应该做好法律法规的普及,规范权力与保护权利并行,有些婚丧习俗既侵害他人权益又造成安全隐患,就要专项整治、严厉禁止,再用良善的管理方式去引导广大群众采用积极向上的乡风民俗。

  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抖落了风俗中的尘埃,移风易俗的步伐将走得更稳、更快。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