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年内培训140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 田间地头迎来新型农民潮
温州网讯“今天谁在种地”“将来谁来种地”这两个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回答的。随着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与之相匹配的智力支撑——农民培训,变得尤为重要。一年多来,我市加大投入,花大力气搭建了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的平台,在夯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金字塔塔基的基础上,积极培训乡村干部,培养科技含量更高的农民“研究生”,以此带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讲习所、乡学院、农民学校……
平台多多农民上学更方便
虽然天气比较阴冷,但瑞安南滨街道阁二村村委会委员薛玉燕和她的100名“同学”都挺兴奋,因为这几天他们的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实训课程被安排在宁波市慈溪,一些美丽乡村的先进做法,回去马上能派上用场。
这101名来自瑞安各乡村的村支部书记以及村委会主任、往届优秀学员,都是瑞安市第18期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为培养乡村振兴农民主力军,我市在往年开展农民培训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建设了一批农民培训的平台,举办了乡村振兴村干部培训班,对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涉及的81个乡镇(街道)和其他重点涉农乡镇(街道)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市派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等进行专题培训。各地乡村学校则根据实际,安排当地镇街、各村领头人开展相应培训班。
苍南县龙港镇中对口村第一副书记陈少甫是我市“新时代乡村讲习所”的首批讲师团成员,时不时要把自己的治村经验与学员们分享。市委农办(农业局)科技处处长陈正运告诉记者,今年7月初,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委宣传部联手,在苍南挂牌了我市第一家“新时代乡村讲习所”。短短2个多月,全市就挂牌了128家讲习所。这些讲习所利用文化礼堂、实训基地、田间学校等场地,对乡村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各类人才开展培训。同时,我市建立了一支由“三农”专家、乡村干部、乡土人才、农业技术骨干、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带头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在全市范围内调配使用。还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研究室,依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科研专家,联动各县(市、区)农技推广专家、基层一线和乡村“土”专家等,组建18个乡村振兴产业服务团队。
对于农民来说,最好的学习可能就是到相应的种植基地、农业大户的田间手把手地跟班学习。这种家门口的田间学校依托我市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特别实用,备受农民欢迎。目前已有48家省级田间学校、2家省级实训基地,其中高田生态农场有限公司等15家,是今年新增的省级田间学校。
7月,瑞安市成立了温州首家乡村振兴学校;11月初,温州乡学院永嘉教学基地授牌;泰顺把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知识更新培训班办到了浙江大学……“这是我们农民培训最忙的一年,也是培训模式创新最多的一年。”瑞安市委农办农培科伍邦国如是说。
目前全市有市级农培基地50余家,其中市本级有温州农民学院、温州女子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十余家,农民学院分院有鹿城分院、瑞安分院和文成分院3家,11个县(市、区)共有40多家农培基地。截至12月10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4192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755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662人、转移就业培训3980人。
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农民“研究生”……
“升学有路”农民越来越有科技脑
一个仅有一腔热情却无任何栽培经验的人去从事农业,结果会怎样?年轻的李会姑娘付出了4年亏损的代价。幸运的是,她成为温州市首届农民大学生,不但从农业“门外汉”变成“内行人”,现在更是千亩农庄的庄主。
在温州农民学院,李会掌握了蔬菜、果树种植的专业技能,回乡后,学院前前后后派了十多位专家,到她的田塘头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指导100多次。科学种植终于让李会尝到了农业的甜头,几年下来,合作社农产品每年营业额达到300多万元。后来,她又参加了首届新型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学会微电影等营销策划手段,她的“高山一丘田”品牌逐渐被认可。今年她又在专家整体谋划下,投入300多万元进军民宿产业,准备把基地打造成温州的“东北一家人”。
与李会不同,雷大锋原本就是温州农校毕业,是有知识的新农人。如今,他在温州农民学院首届家庭农场主培训班毕业后,又成为温州市首届农业发展领军人物研修班学员,相当于农业的“研究生”。他从参与管理瑞安梅屿蔬菜合作社到创建梅屿农资连锁店、瑞安快乐家庭农场,再到现在成立温州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力越来越强。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者、实践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职业农民和领军人物,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绿色、高效。为此,我市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从普及初级技术培训到中高等职业培训的“金字塔”式培育。作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温州市农民学院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农业发展领军人物三级培训体系。据温州市农民学院成教学院副院长林利迈介绍,该院通过“群星计划”培育农业工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乡村田头;“精英计划”培育骨干级的家庭农场主,让他们成长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领军计划”则培育企业家级的农业发展领军人物,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头人。至今,该院已培育了包括雷大锋在内的33名农业发展领军人物。
目前,农民学院与隆平高科联合成立了隆平学院。合作开发的“温农云”手机APP上线,农民通过手机APP端可随时点击课件学习;该院还充分发挥中德合作农民培训中心的国际纽带作用,确定了8名优秀学员成立首批农民学员团赴德国、荷兰培训学习,打开了农民迈向国际的大门。
从几十年前的农民文化知识扫盲班,到如今的农民“研究生”、农民“留学生”,农民不再是身份称谓,而是一份有尊严体面的职业,不断充实科技知识的温州农民将为温州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浙南乡村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希望。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章会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