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屿“宋井”古文拓片陆续出井 两大悬疑有待进一步考证

温州网 2019-03-29 07:12:00
关于江心屿900岁“宋井”内壁古文两大悬疑引起市民关注。

  ▲拓印中的碑文

  ▲拓印专家在工作 记者郑鹏/摄

  温州网讯 3月28日,记者在市区江心屿的“宋井”边看到,拓印专家正在井内作业。现场的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经过前期准备,拓印专家于本周一下井拓印,整个拓印工作将持续到下周。

  现在的“宋井”和“海眼泉”哪个是青了禅师所开凿?如果“宋井”是真正的“海眼泉”,那么“海眼泉”是后人根据“北斗七星”布阵加凿的,还是另有原因呢?中国美术学院高级规划师马山教授在研究江心屿七口古井的过程中,提出以上两个疑问。关于江心屿900岁“宋井”内壁古文被报道后,这两大悬疑引起市民关注。

  对此,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工作人员说:“马教授提出的疑问还需考证。拓片出井后专家将进行研究,有结果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

  现场:拓印第一步是贴宣纸喷水

  昨天下午1时20分,拓印专家麻老师下“宋井”开始工作。从井口往下望,他坐在离井口约3.5米高的一个仅1.5平方米的木质工作台上拓印。他拿出准备好的宣纸,轻轻地将宣纸平整铺贴在石碑上。等待几分钟,他拿起一个装有水的瓶子,朝整张宣纸喷水,然后拿刷子在宣纸上刷了几遍。

  麻老师说:“贴宣纸、喷水是拓印的第一步,之所以在宣纸上喷水,是因为喷水后宣纸会软掉,利用刷子反复刷,可以将宣纸入字口,以便蘸墨。”

  蘸墨的过程也特别讲究,首先要等宣纸干燥。此时,因为水气增多,“宋井”内变得异常潮湿,给拓印带来一定的难度。好在经验丰富的麻老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吹风机,对着宣纸慢慢地吹,不一会儿,宣纸变干燥,他趁机拿起刷子开始蘸墨。

  “蘸墨的工作,需要用刷子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在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麻老师说,所谓拓印,就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

  当天下午1时40分许,一张拓片终于拓印完成,麻老师拿出一次性袋子将拓片装好。现场的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工作人员也早有准备,用绳子将一只铁桶放入井,麻老师将拓片放进铁桶内。一张拓片就这样出井了。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拓片已经出井,但拓印工作尚未完成,还需在室外将拓片晒干。这位工作人员说:“如果天气晴朗,在阳光下,刚出井的拓片10分钟就可以晒干,像今天这样的天气,则要晒20来分钟。”

  当天下午1时58分,经过阳光的照晒,一张拓片终于完工。只见这张拓片上共拓印了80多个字,在拓片反面,还能看到凸出的立体纹路。

  直击:一张拓片因井内潮湿出现瑕疵

  贴纸、喷水、敲刷、烘干、上墨,别看麻老师在井下做了这几个动作,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当天下午2时30分,征得现场工作人员同意后,记者戴上手套,沿着由两条钢管组成的“下井梯”下井,近距离观察拓印手法。

  下井过程中,记者近距离看到“宋井”内的古文。古文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距离井口1米多的位置,第二部分在距离井口约3.5米的位置。两处古文均刻在7块石头上。

  在井内的工作台上,可以看到石壁上冒着水汽。麻老师刚上墨的一张拓片上,此时因为井内太潮湿,出现一点小瑕疵。麻老师说:“如果拓片上面水太多,就需要重新拓印。”

  记者发现,井内除了潮湿,还有点闷。在这样的环境中,麻老师要工作半个月左右。

  麻老师说:“挖掘温州的历史文化,了解当时的风貌,别有一番趣味。拓印古文挖掘历史文化,我参与其中感觉特别快乐。”

  专家:井内刻的经文是北宋字体

  当天下午3时许,麻老师共拓印出两张拓片,一张拓片上有80多个字,另一张拓片上有100多个字。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宋井”内,这样的拓片一共要拓印14张,目前已经完成第一部分古文三分之二的拓印工作。

  麻老师说:“在我20多年的拓印经历中,这次出井的拓片是北宋的字体,书写的文字方方正正,在我接触过的里面算中上。”

  他还说:“井中的古文刻的是经文,这口井已有900余年历史,古文没有署名,到底是谁写的,需要全部拓印结束后再进一步考证。”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蒋文泽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