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天下第十八洞天”为何会在华盖山?

“天下第十八洞天”为何会在华盖山?

温州三十六坊 2019-07-01 09:33:23
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在如今公园路一带留下了三处地名印记:容成坊、飞霞洞和玄妙坊。

  古城温州被称为“斗城”,相传华盖山和积谷山两座山,曾经与海坛山相连,位于古城的东边,是九山之中名人古迹流传最多的地方。

  在这里流传的民间传说也是不少,今天就选其中“三个传说”来聊一聊:

  黄帝的老师容成子与华盖山——相传黄帝之师容成子于此飞升,华盖山洞也因此被列为“天下第十八洞天”;

  古城最浪漫的地名“飞霞洞”——相传东汉刘根隐于此,“乘赤霞至天台访紫灵君”,飞霞洞因此得名;

  不太被温州人知道、却曾经对北宋徽宗有重要影响力的道士——宋徽宗曾经非常宠信的林灵素,曾在华盖山筑通真庵。《宋史》中对他颇有贬义,认为他是个迷惑君王、仗势敛财的妖道。然而同时期其他文献,特别是后来的“南宋四名臣”之一、宰相赵鼎,却赞他是个法力道德俱佳的“神仙”。相传林灵素还曾是大文豪苏东坡的书童。

  温州乡贤、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我觉得温州很奇怪,佛道两家出了些人。……永嘉禅师是正宗的禅宗,温州人知道他的并不多,知道林灵素的则更少。”

  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在如今公园路一带留下了三处地名印记:容成坊、飞霞洞和玄妙坊。

  黄帝之师容成子与华盖山

  在唐代道书《洞天福地记》中,永嘉郡(今鹿城区一带)华盖山容成太玉洞天,被誉为“天下第十八洞天”。

  

  明代《嘉靖永嘉县志》记载,华盖山因黄帝时的容成子于此飞升,故称其为“容成太玉之天”。

  在上古传说中,容成子可是位大人物。《黄帝内经》《汉书》《抱朴子》等书中对他都有记载。

  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就记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山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

  到了西汉时期,《史记》则记录:“黄帝让容成著历法。”

  稍迟几十年,编订史学名著《战国策》的刘向,曾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列仙传》中提到,容成公曾自称是黄帝的老师,指导黄帝修炼养生延年之道、阴阳之术。也有说他还是老子的老师。

  此后,在东晋著名道家葛洪《神仙传》中说到了容成子的名字,字子黄,道东人,在凡间活了二百岁。

  

  温州东城外

  从这些记载可以得知,容成子最早大约与黄帝同时期,为上古传说中的仙人,福建太姥山、甘肃崆峒山等处都有他的身影。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起点就是从黄帝时代算起的。我们自称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共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古代的神仙是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人物,充满神秘、传奇色彩。其原型有许多是确有存在的历史人物。关于容成子的记载中有许多夸张成分、神话因素,但这个人物的存在是有可能的。容成子很可能就是黄帝时代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与黄帝的关系可能是亦师亦友亦臣子。

  

  华盖山旧城墙

  在温州华盖山上,也有容成子的足迹,而这可能与华盖山的特殊位置有关。

  华盖山,因遥望似华盖而得名。温州城曾跨其上,有“九山”斗魁之首的称谓。北宋杨蟠就有诗云:七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

  容成子的故事,对温州的影响可不小。古城三十六坊中,就有一处“容成坊”,位置大约在华盖山西麓、今天的县前头东首,即大沙巷和小沙巷。明末清初,这里一度改名容成巷。

 

  温州东门华盖山到巽山

  除了仙人“容成子”,华盖山还留有三生石、五粒松、青牛坞、丹井、蒙泉等有“灵气”的古迹名胜。

  

  《洞天福地记》中提及十八洞天

  特别是三生石,是集天地灵气于一体的一种“灵石”。相传宋仁宗对此非常好奇,曾三次派使者来寻访。华盖山的三生石直到清末还在,丁立诚的《永嘉金石百咏》中,还有“洞门三生石,一拳太玉天”句,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蒙泉洞王胜利/摄

  华盖山西麓还有一处蒙泉,据《永嘉县志》称,蒙泉两旁岩石上镌有许多宋、元诗刻,可惜后来都被砌没。蒙泉前方的路口,以前还建有上书“太玉洞天”四字的高大牌坊。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来温州登华盖山时,也对容成子的传说很是神往:“相传容成子,飞升在华盖。于今四千年,仙迹宛然在。蒙泉水一泓,清绝味可爱。当门松五粒,古极形多怪……”

  古城最浪漫的地名“飞霞洞”

  在公园路南侧的积谷山,有一个飞霞洞,相传是东汉刘根隐居处。

  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记载,相传东汉刘根隐于此,“乘赤霞至天台访紫灵君”,飞霞洞也因此得名。

  

  清末的积谷山

  清代郑炜曾作《积谷山赋》,有“草长池边,追思谢客;霞飞洞口,遥忆刘仙”的诗句,想想“乘赤霞至天台”的场景,想起来这就是位浪漫的仙人。

  那刘根是谁呢?千年过去,传说已然各异。

  有人说,刘根是汉代颍川人。《后汉书》记载,西汉末年确实有位叫刘根的道士,曾当过十几年官,后来辞官前往嵩山修道。传说他得遇高人传授道法,堪称陆地神仙。

  葛洪《神仙传》中则称,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

  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写了一首诗《赠朱道灵》,就提到“刘根丹篆三千字,郭璞青囊两卷书”。

  不过也有说法,刘根是魏晋时期温州人。《光绪永嘉县志》就记载是“相传晋时邑人刘根隐此”。

  至于刘根到底是哪里人,清代孙同元在《永嘉见闻录》中感叹,“大概仙人所居之地本无一定,而长生延年,亦不能以时代限之,是汉是晋,是颍川是永嘉,俱未可以悬断”。

  

  积谷山飞霞洞

  刘根不但留下了“飞霞洞”这个地名,古时洞侧相传刘根升仙之处,岩上镌有“昇台”两大字,苍古异凡笔。可惜这两个字在清代道光年间因岩石颓坏,今已无存。

  最鲜为人知的著名道士林灵素

  老温州都知道,信河街附近有一条应道观巷。这条巷子的名字,与宋代的一个道观——应道观有关。

  林灵素,北宋末年著名道士,曾在华盖山筑通真庵,修真于应道观。公园路一带今东南大厦附近,大约在元代曾成为“玄妙坊”,就是因为林灵素而得名。

  

  林灵素,字通叟,本名灵噩,又字岁昌,永嘉(今温州鹿城)人。政和六年(1116)被推荐给宋徽宗(1082-1135),深得宠信,皇帝常常称呼他“聪明神仙”。宋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玄妙先生、加封金门羽客。宣和元年(1119)被斥还故里。

  林灵素的一生可谓非常传奇:

  

  宋徽宗赵佶像

  在宋代神仙道教传说中,宋徽宗有点像唐代的唐明皇,围绕他有一系列具有神异故事的道士女冠。其中林灵素是最著名的一个。

  相传,林灵素年少时曾是大文豪苏东坡的书僮,因为读碑记时,数万言一经过目,就背得烂熟,使得好记性的苏东坡也目瞪口呆。东坡说,“你比我聪明,富贵可立待”。林灵素却笑着回答说,“生封侯、死立庙都不是我的志向。我的志向是做一个神仙”。

  这个故事,在后来两度拜相的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赵鼎笔下,就有记载。

  而关于林灵素的法术高明的记载,不少文献中都能找到,呼风唤雨、吕洞宾来访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甚至有太子找来胡僧和他斗法的故事,有人说这简直就是《西游记》中“车迟国”斗法的原型。

  林灵素还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宋史方技传》称其“为道士,善妖幻,以方术得幸徽宗”,批评他“欺世惑众”、“恣横不悛”。

  温州乡贤、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一文中提到,“温州文化在唐以前,没有出什么很大的人物,只有一位,是佛家的永嘉玄觉大师,在文化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温州人在儒家、文学上出名的,在宋朝比较多。宋朝形成一个学派,叫永嘉学派,是儒家理学的一个支流”。同时还说到“我觉得温州很奇怪,佛道两家出了些人。宋代一个道士林灵素,温州人,……可是他的法力很大,影响了宋朝的皇帝宋徽宗,宋徽宗拜他为国师。“

 

  宋徽宗的瑞鹤图

  然而,同时代的其他文献,却对林灵素的评价大不一样。

  比如前文提到的南宋名相赵鼎,就在他写的《林灵素传》中对林灵素尊称先生,评价很高。

  林灵素最有名的事迹之一,是劝谏宋徽宗不要信任奸臣蔡京。林灵素见罗列着苏东坡、黄庭坚、秦观等人元佑奸党碑,俯首致敬。皇帝怪而问之,林灵素说:“这碑上姓名的人都是天上星宿啊!”并题诗: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反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

  据说林灵素后来预测京师有灾,建议宋徽宗迁都避难,被蔡京抓住了把柄,说他“妖言惑听”。不久以不尊重太子的名义,被斥还故里。但事情发展却如林灵素所料,在他羽化后数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帝,酿成靖康之变。

  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汴京城

  南宋耿延禧(?—1136)也写过一部《林灵素传》。耿延禧年轻时“以其父在东宫,势倾一时”,晚年在温州去世,有可能当过温州地方官。大约是两人生平有所交集,耿延禧笔下的林灵素的情况想必比较可信。

  甚至到了后世,对林灵素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

  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曾写过《林灵素论》。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他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尚任认为林灵素作为一名方士,却能分辨正邪,以方士的身份成为皇帝的“谏臣”,对抗蔡京等权奸,发出如果方士都像林灵素这样,“虽与骨鲠之臣比烈可也”,评价不可谓不高。

  参考资料:

  《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

  《温州文化编年纪事》洪振宁著

  《林灵素生卒年考——<宋人生卒行年考>辨误一则》潘猛补

  《宋史》卷四六二

  《林灵素传一卷》耿延禧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赵道一

  《千古是非林灵素--为灵素先生正名》高远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编辑:汤琰琰 郑全

  美编:薛敏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