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家看瓯江口丨时光里的灵昆岛
时间永不停滞,发展日新月异。我是灵昆岛的常客,见证了它20年的变化,我熟悉岛上耕海牧渔的景象,乐享岛上田园农舍的风光,这几年,更是欣看建设者们移山填海,让灵(灵昆岛)霓(霓屿岛)握手拥抱,崛起一个瓯江口新区,充盈着一种英雄的气概。
1、叩问灵昆岛的历史
灵昆岛位于瓯江入海口,兼有陆海之利,属河流和海潮共同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岛。我因创作《海上温州》一书,走访过多位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叩问灵昆岛的历史。归结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可以为灵昆岛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公元前11世纪左右,瓯江口仍为海湾地形。瓯江从南北两支入海,北支沿今瓯江河道入海,南支从今黄龙山南下,再经帆游山和头陀山以南入海。“瓯居海中”的地理面貌极为显著,正如两晋时期文学家、风水学者郭璞在《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作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约在5世纪,受气候影响,瓯江口一带海面下降,河口泥沙淤积,瓯江平原渐渐显现,瓯江入海口中有两座名为单昆、双昆的孤岛,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面向海洋的东侧淤积成两片沙洲,有先民在沙洲上垦田种植农作物。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两个沙洲连成一片,并继续向东扩张,形成了沉厚、黏重、匀细的浅海滩涂。人们为了获取土地,围垦滩涂和湿地,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村落,取名灵昆。灵昆岛不断向大海延伸,是瓯江口生生不息的象征。
灵昆岛淤积的泥沙来自哪里?不少人认为来自瓯江。有科学家对温州沿海泥沙颗粒进行分析,其形状和成分与长江口的泥沙一样。从卫星图上观察,长江江水激荡而下的泥沙注入东海后,随着海潮(水动力)先到台湾岛附近,再回旋到温州海域沉降滞留下来。因此,灵昆岛以及附近海域的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少部分来自瓯江中上游。
瓯江口区,江南的富庶之地,不仅吸引着殷实生活的村民,也吸引着精明能干的商贩,灵昆岛四周的江海,曾经是重要的通商水道,来往穿梭着远洋的商船。灵昆岛海思码头曾一度繁华,在民国期间,与台湾、福建等地有商船往来,也是灵昆通往温州及附近商埠的主要码头。1987年,有渔民在灵昆、霓屿两岛之间的倪岙正海滩上挖到一小坛西班牙银币,疑为古代商船遇难沉没遗留下来的,当地乡干部知道后上门动员该渔民贡献出来,渔民拿出了两枚,收藏于温州市博物馆。灵昆岛经常遭受海潮、台风的肆虐,“淹人,覆舟,坏庐舍,田禾无收。”为防御海潮侵袭,世世代代灵昆人筑坝围堤,与台风、潮水作不懈的斗争,探寻在海边安居乐业的方法。2003年温州半岛工程开工,建造了灵霓大堤,连接灵霓两岛,这是瓯江口新区建设的前奏。2011年瓯江口新区建设启动,围垦建坝、吹沙造地,形成了瓯江口新区沃野千里之地。
2、鱼网挂不住时光
灵昆岛滩涂广阔,海鲜众多,天然形成的渔港,每月都有时令水产品,岛上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正月青蛄二月蟹,三月阑胡虾蛄弹,四月鲚鱼蝤蠓虎,五月泥糍配散饭,六月黄鱼和朱梅,七月鲊鱼和水潺,八月鳎鳗强吃鸭,九月鳗鱼和河蟹,十月鲻鱼并鲈甲,十一月蝤蠓满肚膏,十二月文蛤和江蟹。是的,灵昆的蝤蠓膏红,鲻鱼味浓,文蛤汤鲜,阑胡会蹦。
9年前,我在龙湾区工作,那时灵昆岛归属龙湾,我有事没事,总喜欢到灵昆岛走走。当时岛上有文蛤、蝤蠓、对虾、泥蚶、蛏子等水产养殖基地,成了“中国文蛤之乡”。我认识了养殖专业户林松龙,后来成了忘年交。林松龙是灵昆王相村人,年轻时出海捕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预感海洋资源衰退,与十几个村民一起围垦了灵昆岛南面56亩滩涂,由林松龙等三人投资10万元,建成了鱼塘,养殖蝤蠓和对虾。1984年,三人分了鱼塘,林松龙分得24.5亩,他增加了养殖的种类,如鲫鱼、草鱼、文蛤等,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
我去灵昆岛常常在他家小住,有一次跟他去鱼塘,看他怎么搞养殖。
那天早上6点,我们就起床,吃过早餐,林松龙挑起塑料篰,带着我去南岸海思码头买鱼食,此时太阳已升上了海面。7点多,近海作业的渔民随着潮汐开船过来,船仓里是一些小鱼小虾和虾虮,这就是林松龙要买的鱼食,他买了一担,100斤,花了50元。他挑着鱼食,走出海思码头,我跟在他的后面,走过一条两边长满油菜的泥路,泥路的尽头就是鱼塘,闪着亮光,倒映在水里的太阳正好被鱼塘里的鱼网挂住了。
我随林松龙步入了小木船,小木船一摇曳,数百尾鲫鱼就游过来要吃鱼食。林松龙告诉过我,他每天来鱼塘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买鱼食要跟潮位走。他还说,阴晴雨雪,春夏秋冬,子丑寅卯,鱼塘的景色都不相同。林松龙的话没有错,当我们投完了鱼食,时光并没有被鱼网挂住,太阳已经升腾起老高了,风也把堤坝上结了籽的油菜吹得沙沙响。
2010年我调离龙湾区后,每年也都来灵昆岛一两次。灵昆岛作为瓯江口区一块尚未大面积开发的土地,拥有一片绿洲,我在岛上走过一条泥路又走过一条泥路,仿佛怎么走也走不出心中的依恋,直到暮色渐渐深浓,却也温暖芬芳。
林松龙苦心经营着鱼塘,他天天早出晚归,年年忙忙碌碌,30年来还算顺风顺水。2012年深秋的一天,我又一次熟门熟路地来到灵昆岛,来到林松龙家里。他对我说:“瓯江口新区建设要大面积铺开,我的鱼塘外面要建灵昆南堤,鱼塘要被征用。我年龄大了,本想把鱼塘慢慢放给儿子,去年开始,就让儿子在鱼塘里投放一批蝤蠓苗和文蛤苗,今年他又投放了一批。如果这鱼塘被征用了,把鱼塘传给儿子就成了空想。”他说完这些,叹息了一声,沉默良久。
3、高歌猛进的起航点
瓯江口新区建设,是一项“综合利用工程”:围垦、造地、建城、兴港,将温州由过去的“滨江城市”推向“滨海城市”,灵昆岛也改变了它本来的气质,成了一片创业热土,人们要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充满都市活力的滨海宜居城区。这两年,我每次去灵昆岛,见到的多是繁忙的施工场景,塔吊高高耸立,工程车来往频繁,工人们顶着日头挥汗作业,一批批项目被引进,一幢幢厂房顺利结顶。对于一个海岛来说,堤坝是“守护神”,它挡潮、防洪、排涝。瓯江口新区的重大建设项目“灵昆环岛标准堤”,总长22.1公里,现已建成的灵昆南堤全长6.5公里,沿线有6个景观平台,并用雕塑等形式展现灵昆岛的历史、风俗和物产。灵昆南堤不仅是瓯江口新区和灵昆岛的生命线,还是一道风景线。
去年年底,我因写作《海上温州》到瓯江口新区管委会采访,我欣喜地听到,瓯江口新区在建设中注重低碳和绿色,将水网、湿地、滩涂、农田等原生态资源和建设用地的人工绿色环境相融合。总占地约20万亩的瓯江口新区,生态环境发展用地就占47.4%。未来的瓯江口区,依然是碧水环绕、鸥鹭翩飞,帆影点点。在标准堤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利益,针对岛上渔民的实际需要,建造了渔港,可以停泊渔船200只,渔港两边设置了修船区。在建设中尽量保护自然生态,把灵昆岛打造成一个“生态宜居岛”。
采访结束,我又顺道前往王相村林松龙家,林松龙正在家门口的菜园里除草,见我忙放下手里的活。我询问他的近况,他说:家乡的建设我们要支持,村里所有的鱼塘都被征用,一些养殖户到乐清、海城、三门等地租鱼塘搞养殖,我年龄大了,不想跑到外地,也转型不了去做其他的事,在家里做做零碎的事。我儿子一年前到瓯江口新区的一个工厂里找了工作,工资还可以,日子过得平稳。
我在林松龙家吃了晚饭,他要陪我到灵昆南堤散步,我们来到崭新的南堤,海上明月,堤上冷风,不见鱼塘美景,但见轮船归港。我想,灵昆岛是梦想回归的目的地,也是高歌猛进的起航点。
作者简介:曹凌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联、作协委员,温州市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出版有长篇散文《舅舅的半世纪》《走读瓯江》等。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即将启动!温州适龄男性都要登记
社会12-11
-
保护廊桥,泰顺做对了什么?
社会12-11
-
八大举措赋能项目落地开花!全球精英双创大赛项目成长计划发布
社会12-11
-
来温州,看封神!
社会12-11
-
乐清柳市七小的孩子们这学上得甜滋滋
社会12-11
-
86岁老人写信求助寻人 希望重拾师生缘分
社会12-11
-
致敬“温州模式”奋斗者,《春风梦》举行首映仪式
社会12-11
-
新生代“侨”创客带20个项目在温比拼
社会12-11
-
富含维生素A的稻米来了 瑞安首次试种特种紫米迎来丰收
社会12-11
-
“我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作家王永胜谈《口吃简史》
社会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