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一代到创二代 他们和龙港一同成长
温州网讯 9月25日,龙港市揭牌成立,这标志着龙港正式从“农民城”迈向“县级市”。
这两天,记者来到位于龙港新城的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作为龙港建镇后“创二代”打造的企业,该公司建设的小微园就在园区内。近期,一批企业将入驻。
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掌舵者”李成告诉记者,他的创业故事,还得先从30多年前,他的父亲转行说起。
扎进龙港这片“热土”
创一代开办毛纺厂
李成的父亲是钱库人,今年已70多岁,曾经是一名民办学校的小学老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开办了企业,邀请他的父亲当顾问,因为其学识和眼光,企业第一年就开始盈利。后来,村办企业聘请他的父亲当厂长,就离开教学岗位,转行商海,成为江南农村中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1984年,龙港建镇,到处热火朝天搞建设。成千上万的农民围绕着“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的龙港地图,寻找并确认自己未来生活的落点。
受到这片“热土”的吸引,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期待,1986年,李成的父亲在龙港以股份制的形式开办毛纺厂,成为龙港较早一批投资创业的人。当时的他们不知道,他们正投身建造一座城市的伟大工程中。
直到1998年,毛纺厂解散前都保持着非常好的经营状况,成为龙港那一代创业者的标杆。
1993年,李成从温师院毕业(现在是温州大学),回到龙港教了一年书后,置身浓厚的商业氛围,他决定经商。在得到父亲的同意,并从父亲那里拿到100万的创业资金后,李成的“创二代”之路正式起步。
从租厂房到买厂房
创二代拓宽发展之路
1995年,李成和姐姐一道,在龙港蔡家街租了厂房,创办了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和父辈不同的是,他们依赖于苍南作为全球再生边角料集散地,用全新的纺纱工艺生产再生棉纱线,开创温州再生纱线的历史篇章。
1997年,赚到“第一桶金”的李成,在龙港宫后路了建设了自己第一座厂房。
随着资金的不断积累,2001年,李成在湖前开设新工厂,又在上海、安徽、东莞等地开设分厂,直到2013年建设了现今位于龙港世纪大道的工业园。
在天成纺织不断发展的同时,龙港也在不断成长。
“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资源循环利用,与迪卡侬、ZARA、HM、阿迪达斯等企业合作,回收其服装生产产生的边角料,并对这些看似无用的边角料进行拆分、重新纺纱,再次使用。”李成说,近十年来,他和一家日本公司合作,研究织物中的棉、化纤等材料的分离,通过不同的方法做出新的材料。十年的努力,如今此项技术研发获得成功,即将投产,他们也打算借此登陆资本市场。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国家一年的旧衣服量就有2000多万吨,这对我们企业回收旧纺织品的来源提供了支撑。”李成介绍,接下来,他们依然会对此项技术研发不断投入资金。
两个创业者
一起建设小微园
作为较早一批投身龙港建设的两个钱库人,2016年,李成和陈志将走到一起。
陈志将告诉记者,初到龙港时,他做起了印刷生意,厂房规模从一、二亩,到五亩,十五亩。后来他到内蒙古创业投资电力设施建设,希望开辟新天地,但是失败了,赔了一些钱。后来,他回到了家乡龙港。
2016年,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园区内占地118亩的小微园的着手规划,陈志将成为了天成纺织的合作伙伴。
“小微园刚落成不久,很多企业已经一天都等不及,他们想早点搬进来投产。”陈志将告诉记者,迟一天,对企业来说就意味成本的增加,一天的成本是按照千元来计算的。记者了解到,目前计划入驻该小微园的企业以印刷、包装行业为主。
9月25日,龙港设市,对企业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李成说,龙港“晋升”为城市,一定会给龙港带来一次历史性的蜕变,但对于企业来说,他们依然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生产经营工作,龙港的企业家依旧秉持企业家精神,并根据市场需求找到自身定位。
“总之,一切会越来越好。”李成说。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王敏洁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