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民国时期传奇人物 病逝后国共两党都为之痛惜

温州网 2019-11-06 10:19:32
周恩来总理与著名医学专家洪式闾相遇,深情地说,“乐清的张冲是我的好朋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时,周恩来总理与著名医学专家洪式闾相遇,听说他是温州乐清人,就深情地说,“乐清的张冲是我的好朋友”。

  这位张冲(字淮南),是民国时期一位传奇人物。

  他曾是国民党“中统”特务机构的二号人物,参与过顾顺章案、牛兰案、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是“伍豪事件”的策划者。

  张冲

  作为蒋介石的亲信,他为国共谈判、中苏谈判呕心沥血,成为周恩来的挚友良朋,为促进国共合作、联合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两党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民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拓者,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推动了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1941年,38岁的张冲病逝后,国共两党都为之痛惜。

  国民政府发布明令,褒扬张冲。中共中央同意周恩来提议,为张冲追悼会捐赠了3万元,并委托周恩来、董必武拟送了挽联。毛泽东、董必武、邓颖超等7人联名挽联,朱德、彭德怀在挽联中写道:“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蒋介石在挽联中哀悼:“赴义至勇秉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中共领导人所送挽联之多,并亲临哀悼致辞,这在国共两党历史上绝无仅有。

  周恩来还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2000余字的纪念文章《悼张淮南先生》,作为代社论,肯定张冲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所做出的贡献。他回顾道:“先生与我,并非无党见者,惟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党见,非私见私利可比,故无事不可谈通,无问题不可解决。先生与我,各以此自信,亦以此互信……”

  国共双方谈判代表周恩来、张冲在杭州的合影。

  周恩来评价张冲“碧血丹心,精忠报国,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而淮南先生正是其中杰出的一个”。

  “国士无双”张淮南

  在张冲的家乡,乐清琯头狮子山上,有一座纪念墓地,6米高的墓碑上面,刻着周恩来的手迹:张淮南先生几个大字。

  在墓地的入口处,还有一块石碑,是张冲的忘年之交、乐清同乡南怀瑾先生所立。上面写着南怀瑾的题字:国士无双。

  巧合的是,50年前张冲去世时,朱德、彭德怀在挽联中也有“国士无双”四个字。南怀瑾先生说,“张冲虽然是国民党党国重臣,但他是超党派的,他短暂的一生,为国家、为民族,碧血丹心,鞠躬尽瘁,奉献了他的青春年华”。

  张冲(1904-1941),原名张绅,字淮南,浙江乐清琯头村人。

  琯头村的张家在当地算是个大家族,据家谱记载,应当是明代内阁首辅张璁张阁老的后裔。张冲的父亲张兆琮年过花甲,才相继迎来了两个儿子:张缙、张绅。

  张绅少而聪慧,可惜的是,他不到5周岁时,父亲便因病早逝,母亲金夫人“以一身任抚育之责”。1913年,张绅与同乡高性朴之女高志骧订亲。高性朴师从瑞安名士、“东瓯三先生”之一的陈黻宸(介石)先生,曾考取官费留学的日本早稻田大学示范班。留学回国后,曾在陈黻宸任校长的两广优级师范暨两广方言学堂任教4年,回乡后应聘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任教。

  在张绅的成长道路上,高性朴既是岳父,也是极为重要的恩师。高性朴不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还树立了心忧天下、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

  1919年,张绅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在学校期间,他发起组织“醒华学会”,积极参与爱国活动,成为温州学生界的活跃人物。

  1923年,张绅考中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但考虑到该校学费昂贵,他又化名鲍冲,考上了官费的北京交通大学俄语专修班。以鲍冲的姓名入学半年后,他改回了张氏的本姓,从此改叫张冲。

  20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旧址

  1925年,张冲以官费生转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次年又考入哈尔滨法政大学。在东北期间,张冲曾秘密进行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活动,担任过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27年,张冲因“反奉倒张”被捕入狱,所幸在法政大学校长雷殷和亲友的周旋救助下,加上蒋介石的开释电令起效,他于1929年初重获自由。

  从对手到挚友良朋

  1929年,张冲返回南京,由同乡同学萧铮、郑亦同等引荐,受到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赏识,先后担任国民党哈尔滨党部特派员、天津市党部委员、南京特别市党部书记长等职。

  张冲才华出众,熟谙俄语,又通晓苏联事务和党务,深得陈氏兄弟器重。1930年春,张冲调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任总干事,成为这个特务机构的二号人物。

  1931年到1932年期间,张冲先后处置了顾顺章案、牛兰案,还一手策划炮制了震动上海的“伍豪事件”,即以周恩来的笔名“伍豪”的名义在上海多家报纸上刊登“伍豪脱党启事”,企图用这个谣言制造“骨牌效应”,诱使意志不坚定的共产党员叛变。可以说,周恩来与张冲是一对老对手。

  1937年8月,周恩来(左一)、叶剑英(左二)、朱德(右一)与张冲(右三)等在南京谈判时合影。

  周恩来《悼张淮南先生》一文,从为人品行的角度,对张冲在这段经历中的表现,有客观评价:

  “淮南先生为国民党的青年中委,但从未以此骄人,且曾任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亦从未染近日‘调查统计’工作的习气,在平时接人待物,尤极谦和,而青年英俊之气,亦未稍衰。这种动定咸宜的守身立世之道,淮南先生也是守之至死不渝的。”

  1935年11月,张冲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冲作为蒋介石的随行人员亦被扣押。

  西安事变后,张冲日益受到蒋介石的重用,被委任为代表国民党蒋介石同延安及莫斯科秘密联络的专使。他奉派到西安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进行谈判,由此开始了与周恩来之间的直接交往。

  周恩来曾说:“我认识淮南先生甚晚,西安事变后,始相往来,然自相识之日始,直到临终前四日,我与淮南先生往来何止二三百次,有时一日两三见,有时且于一地共起居,而所谈所为辄属于团结御侮。”

  从西安开始,到杭州、庐山和南京等地,张冲和周恩来前后进行了五轮谈判。他陪同周恩来“一登莫干,两至匡庐”,面见蒋介石,为抗日救国大计奔走操劳。两人虽然政见不同,但为共赴国难,能够摒弃前嫌,存异求同,并在谈判中建立起日渐深厚的友谊。

  张冲从周恩来的身上,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所以他后来说:“当前日寇侵略日亟,共产党也是有爱国心的,为什么不可以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还说:“我深切认识到国共合作则兴,不合则亡……我自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明知接受共产党提出两党合作抗日的主张,会遭到总裁的谴责,但念民族垂危,国将不国,如果有一点机会能挽狂澜于既倒,我当好自为之。至于个人的利害得失,非所计也。”

  1937年3月1日,张冲向周恩来建议,中共可通过蒋经国的关系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周恩来认为是个好主意,当天就电告中央,建议从速与共产国际商量。后来协力促成蒋经国回国。

  1937年5月延安城墙上欢迎国民党考察团的标语

  张冲还和周恩来协商组织,促成了1937年5月下旬国民党考察团对延安等地的访问。这是国共内战十年后,国民党第一次正式实地考察中共和红军辖区。双方增进理解,对和谈起了促进作用,留下了国共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由于西安事变后国共谈判的成功,两党重新携手,二次合作,并肩投入了壮烈的抗日战争,周恩来与张冲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

  风雨同舟力维大局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1937年8月初,鉴于抗战全面爆发的紧急形势,为寻求国际援助,张冲奉蒋介石之命,接受了与苏联进行军援谈判的任务;与中共谈判的后续事务,转由康泽接管。康泽是复兴社有名的十三太保之一,对中共怀有敌意,在谈判中经常为难找茬,与张冲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周恩来感慨地说:“国内团结少先生参加者却近半年,接替之人竟至一翻成议,肇成以后纠纷不解之局。”周恩来对此感触至深,“引为憾事”,更觉得张冲“一身关系之重”。

  张冲赴莫斯科谈判之前,曾与叶剑英商量,希望中共派人同行,后来因故未成,又请叶剑英代为联络,安排他在西安与周恩来见面,请周恩来介绍他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见面。张冲到西安后,得到周恩来的帮助。周恩来给了张冲一张名片,并与博古一起在上面写一句介绍语:“张冲先生奔走国共合作工作,卓著功勋,请以同志关系接待。”张冲凭着这张名片,后来在莫斯科与王明会见,为实现与斯大林的直接会谈,起了促进作用。

  1937年春,图为周恩来(右)、叶剑英(左)与张冲(中)合影

  张冲也帮助周恩来解决了不少问题。1939年6月18日早上,周恩来准备乘飞机去西安。当他在邓颖超、叶剑英等人陪同下,来到重庆珊瑚坝机场时,却受到阻拦。检查人员一定要周恩来出示离境证明才予放行。正在争执时,恰巧张冲送一位客人来到机场,得知情况后,张冲请周恩来等人稍候,由他去想办法解决。张冲立即驱车赶到蒋介石官邸,经他说明情况,终于拿到准予放行的手令。再回机场时,周恩来和邓颖超、叶剑英等十分高兴,连连道谢。当天的飞机延至中午才起飞。张冲一直把周恩来送上飞机才离开。

  周恩来(中)、邓颖超(左)与张冲(右)在重庆珊瑚坝机场合影

  周恩来回延安后不久,因坠马折臂,在延安治疗效果不佳,中共中央决定送他去苏联医治。为解决出延安的交通困难,叶剑英和陈家康在重庆找张冲接洽,希望国民党方面能派飞机把周恩来从延安接到兰州,然后搭苏机赴莫斯科。张冲联络安排,帮助解决了这件事。

  周恩来后来说:“民二十八年春,我有江南之行,是夏,复北返延安,均赖先生助其成。”

  1941年6月,张冲染上恶性疟疾。他起初没有介意,仍力疾从公,为国共团结奔走操劳。周恩来多次前去探视,在病榻前轻声慰问,关切备至。张冲于病榻上还不忘国共合作,询问两党关系近况。1941年8月11日,张冲不幸在重庆逝世,年仅38岁。临终前,张冲留下“有负国家,有负老母”的遗言。周恩来闻讯极为悲痛,他亲致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短短十个字,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饱含深意和深情。

  解放后,周恩来仍未忘记张冲这位“安危与共,风雨同舟”的朋友。周恩来对张冲子女也格外关照,长子张炎遵照周恩来的嘱咐进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女儿张雪梅也很早就参加了革命。

  张冲身上的温州烙印

  在张冲38载短暂的人生中,有一半时间是在温州度过的。

  张冲的身上,留有深深的温州烙印,而他对故乡也是始终满怀深情。

  抗战爆发,沪杭等地沦陷后,战火隔断了家乡路。张冲身在重庆,但时时惦念着家乡的安危。他在给儿子张炎及岳父高性朴的几封信中,也都一再表达对家乡难舍难离的牵挂。1941年初,正值浙南灾荒,张冲接家信获知灾情后,不仅自己致电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求助,还请桂系将领白崇禧出面致电嘱托,转请省政府和乐清县长,散仓粟救民;并委托他的兄长张缙,代表他归乡省亲慰问。

  张冲对家乡的人,都视若至亲,慷慨相助。南怀瑾先生小他十多岁,原本与他素昧平生,一次贸然写信向他求助。张冲立即回信请他到重庆家里来。南怀瑾回忆,“女佣人通报后,张冲马上出来迎接,他拉住我的手,用家乡的土话叫我“童子痨”(温州方言)。我们谈得很得意,他留我吃饭,鼓励我放胆去做”。后来,南怀瑾去过张冲家好几次,张冲曾鼓励他说:“我们家乡出来的人,都是有大气派的。你我都是不平常。”

  著名医学家洪式闾教授对张冲也非常钦佩,两人曾是互相信赖的好朋友。洪式闾的儿子洪黎明曾回忆,当时洪式闾在杭州创办医院不久,医院里好几位医生和洪黎明的堂哥洪天民被国民党政府以共产党嫌疑而被逮捕。洪式闾找到张冲营救,在张冲的努力下,几位医生都得救出狱。1941年5月4日,敌机轰炸重庆,洪式闾住所四周都中了炸弹,全家暂住在洪式闾学生家里。张冲闻讯,特派小车将洪式闾全家接到家中寓所居住。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参考资料:

  《张冲传》马雨农著

  《因缘际会三代情》南怀瑾

  《安危与共风雨同舟——周恩来与张冲化敌为友的传奇人生》张雪梅邱清华

  《走近张冲》来源:温州日报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