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安徽守护一方好山好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安徽守护一方好山好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19-11-13 14:17:59

  核心阅读

  环保倒逼安徽境内长江沿岸产业不断变“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了生态富民;农药集中配送工程,治理了农村面源污染,呵护了绿水青山。

  安徽省正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对比一年前,芜湖市海桥船业工作人员周阿玲的工作有了很大变化,“以前船厂以拆解、维修、组装船只为主,如今企业转型,严格按环保要求,为来往船只提供停泊服务。”

  最近,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村民余世银正忙着管护田里的番茄,顺便收拾最近几个月使用过的农药瓶,“过去用完的农药瓶随手丢,现在要把这些瓶瓶罐罐送到配送中心。”

  清早,宣城市旌德县庙首镇里仁村党支部书记陶国强打算上山看看,过去村里砍树卖钱,“以林养林”,如今,他是村里的“林长”,负责几百亩山林的防护和保养。

  他们的转变,映射着安徽省发展理念的嬗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八百里皖江产业不断变“绿”

  一江清水奔流向东,两岸草木葱茏。谁能想到,2017年这里还是芜湖市三山区船舶工业区。

  指着树林中的一块空地,周阿玲说,那里就是从前的厂房,过去周边10余家船厂都是“香饽饽”,年产值可达几百万元。

  长期粗放式发展,让长江流域安徽段不堪重负。“强化战略眼光,深入谋划,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八百里皖江。”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安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2018年4月,听说工作了十几年的船厂要拆,周阿玲有点不敢相信。芜湖市要求所有船厂运行必须做到环保达标,不能达标者予以拆除。同时,重新规划了岸线长达7.2公里的皖南(芜湖)船舶服务集聚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

  三山区发改委相关人员介绍,新的区域提供维修、停泊、补给和证照办理等一系列服务。不过在规划上,严格按国家环保要求,包括废液废物都要上岸实行集中处理。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安徽全省严把红线,严守底线,严密防线,深抓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务实推进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全面落实“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项举措,长江干流安徽段排查掌握的排污口全部实现智能化在线监控。

  环保倒逼安徽境内长江沿岸产业不断变“绿”:芜湖海螺集团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和水泥制造深度融合,探索绿色制造新模式;铜陵有色集团打造资源循环利用、能源阶梯利用的产业体系……

  去年,安徽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安徽境内长江干流水质连续6年保持为优;今年1至9月,长江流域安徽段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1.4%,为2016年国家监测和考核以来的最高值。

  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已在江淮大地显出雏形。

  流域生态补偿呵护绿水青山

  余世银,打理着6亩菜园蔬菜远销江浙沪。

  余世银的菜卖得好,得益于黄山市2015年9月实施的农药集中配送工程。“之前卖菜常因农药残留超标进不了大市场,超标严重时甚至要就地销毁,损失很大。”余世银说,“农药集中配送后,蔬菜抽检再也没不合格过,钱挣得更多了。”农药集中配送工程,治理了农村面源污染,呵护了绿水青山,促进了生态富民,这些都得益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最终注入浙江千岛湖。2012年起,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启动实施。首轮试点设置每年5亿元补偿基金,其中中央财政拨款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7年来,皖浙两省开展了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保护一江清水,黄山市先后投入资金141.96亿元,实施农村面源污染、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能力建设等项目293个,关停淘汰污染企业22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

  2012年以来,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试点经验复制到安徽全省水环境、空气、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

  好生态带火了乡村旅游。黄山市歙县农民姚少明放弃在新安江水面承包的几千平方米网箱,改行开起了农家乐。如今每年9到11月,大批游客到来,让农家乐一座难求。2019年上半年,黄山市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2413.12万人次,同比增长14.75%,乡村旅游总收入188.03亿元,同比增长18.16%。

  群众的观念也在改变。一大清早,带着矿泉水瓶、废纸等两大袋垃圾,黄山市潜口村村民吴晓燕就来到村里的超市,“每个星期来一次,用生活垃圾兑换牙膏、肥皂等日用品,既经济实惠,还保护了环境。”

  林长制带动新支柱产业

  陶国强是名“70后”,大家都说,他赶上了“好时候”。

  里仁村是旌德县林业大村,陶国强回忆,他小时候恰逢国内木材市场红火,木材价格一路走高。里仁村兴办村集体林场,大力推行“以林养林”。

  本世纪初,木材行业一度陷入低谷。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里仁村4000余亩集体山场分山到户,农户小面积山场经济效益发挥不出来,很多村民只砍不种。之后,荒山越来越多,每年一入汛期,泥石流等频繁出现。

  里仁村的情况,在皖南山区多有发生。如何解决当下困难、寻求长远发展?旌德县探索将山林划分成不同区域,由村干部和护林员专人专管,2017年6月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推行林长制。里仁村将全村林地划分成3个区域,设置3名村级林长,陶国强就是其中之一。

  安徽省探索推广以“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为内容的林长制改革,设立五级林长52122名,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切实做到“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今年10月,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落户安徽。

  在林长制带动下,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苗木花卉、生态旅游等迅速成长为安徽新的支柱产业,沿江江淮苗木花卉产业群、皖南皖西竹产业群等已初具规模。2018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4044.56亿元,同比增长11.98%,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1%,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