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蜜蜂,让文成低收入农户的生活渐渐“甜蜜”起来
温州网讯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中国独有的品种,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中蜂所产的蜂蜜,具有纯正、醇厚、香浓的特点,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丰富营养物质。
在文成县,“中蜂”养殖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2年来,文成县共扶持低收入农户养蜂700户,每名养蜂农户平均增收约1000元,多的农户增收万元。
小小蜜蜂,正在让该县低收入农户的生活渐渐“甜蜜”起来。
获赠扶贫5箱中蜂 养蜂一年初尝甜头
这一个月来,文成县南田镇驮湖的蜂农张守坤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今年6月,他获得蜂蜜大丰收,增收约万元。
“去年6月份,从县农业局领了5箱中蜂,技术还不好,培育成了25箱蜜蜂。卖的话,每斤蜂蜜的价格是100元。”张守坤笑道。
张守坤今年57岁,是一名低收入农户,年收入不足万元。平时靠打点零工、种些杨梅过生活。随着年龄增大,张守坤也渐渐有些吃不消。
2018年,文成县农业农村局制定中蜂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给每户低收入农户赠送5箱中蜂(3张巢脾带蜂王及仔脾,2匹空巢脾),同时让有技能与经验的养蜂大户给予分阶段技术帮扶。项目补助采用蜂箱、蜂种、技术、培训打包服务的模式,每户低收入农户发展中蜂养殖5箱,给予实施单位每箱蜂补助600元,由此保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守坤“兼职”当起了蜂农,亦步亦趋地跟着师傅——文成县中蜂产业协会会长、文成仙花谷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光彬,学习养蜂。跟他一个村的,有10多名低收入农户也开始养蜂。他们在驼峰山谷找到了一处养蜂佳地,同村的村民也纷纷把封箱放置在此。
每隔一周,张守坤就要来山上照看蜂蜜。2月份迎来了丰收,让张守坤尝到了甜头。今年6月,赶上了“大流蜜”期,每隔几天就割一次蜂蜜。
“养蜂现在也养出‘味道’来,我接下来准备一条心养蜂了。”张守坤信心满满:“明年我的目标是把中蜂发展到50箱。”
政府扶持协会抱团 甜蜜产业精准扶贫
最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的不只是张守坤一人。单单是周光彬帮扶的50名低收入农户,每人也年均增收3000多元。
截至目前,文成县共扶持低收入农户养蜂700户(2018年300户,2019年400户),每名养蜂农户平均增收约1000元,多的农户增收万元。
“年均每人增收1000元,看起来不算多,但是技术有个熟悉的过程。养蜂技术好的,可以从1箱蜂蜜养到3箱,2019年扶持的400名农户中,从5箱发展到10箱以上的约占10%。所以说整个经济效益还是非常可观。”文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文成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5%,森林覆盖率达70.43%。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原始次生林植物十分丰富,野花多,蜜源物质多,形成了适宜中蜂生存的特殊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
文成有着中蜂养殖的传统,文成历史名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所著《郁离子》中有篇文章《灵丘之丈人》,就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中蜂管理的技术。
“养蜂跟种田不一样,不用每天去照看,经济效益高,没有污染,更重要的是劳动强度低,门槛低,技术易学。一些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就很适合去养蜂。”周光彬说。
周光彬原先从事小钢铁冶炼,自觉行业前景暗淡后,开始转行。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周光彬从2010年开始走上了养蜂这条道路。
“文成气候条件好,很适合养蜂,同时,温州全市养蜂形成产业和品牌的尚且不多。”周光彬抓住了这个商机。
学到技术,成为养蜂大户后,周光彬在文成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与帮助下,于2016年成立了文成县中蜂产业协会,现有会员200多人,成为文成县规模最大的行业协会之一。
截至目前,文成县有500多农户从事中蜂养殖业,中蜂1.7万多群,年产值达2156.16万元。
创新机制深化帮扶 中蜂养殖折股量化
日前,文成也制定新的扶持计划,实施中蜂养殖折股量化扶贫项目。中蜂养殖折股量化,即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政府扶持低收入农户的蜂群、蜂箱、蜂具等折股量化,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环节采用委托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饲养的方式(代养模式),产品统购统销,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未来3年,该县将在11个省级扶贫重点帮扶村组织实施中蜂养殖折股量化扶贫项目,发展中蜂养殖1000箱以上,实现每箱年收入400元(按8斤蜂蜜折算)以上,三年扶持602名低收入农户,三年户均增收1900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万元以上。
同时,通过中蜂扶贫推进蜜源植物种植100亩以上,维护本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环境,延长大农业的生态链。
一座集养蜂文化展示、中蜂体验观光、特色花海民宿、蜂蜜周边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现代蜜蜂产业园——中华蜜蜂文化产业园也已开工建设。该项目规划占地200多亩,位于文成县安福寺西南方,计划于2021年10月完工。
来源:温州晚报
赴文成采访组 王乐乐 黄伟 张睿 汪麟康 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