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永远的“甜姐儿” 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宗英逝世
温州网讯 永别,一代人心中美丽动人的“甜姐儿”、妙笔生花的女作家。12月14日凌晨,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阖然长逝,享年96岁。根据黄宗英遗愿和家属意见,其后事安排从简,将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只举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
黄宗英,祖籍浙江瑞安,1925年生于北京,自幼爱好文艺。1941年,16岁的黄宗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跟随大哥黄宗江到上海参加话剧团,先做打杂。悟性极高的黄宗英对演员的台词和肢体语言暗记于心。一天,在曹禺名剧《蜕变》中担任角色的一名女演员要结婚不能上场,导演黄佐临让黄宗英救场,不想就这么一场一场地“救”下去。黄宗英的戏剧人生从此拉开序幕,之后凭借在话剧《甜姐儿》中的表演风靡上海,1953年起尝试电影编剧工作。上世纪60年代起,她开始专注于报告文学创作,并以《大雁情》《美丽的眼睛》《小木屋》《桔》等报告文学名篇引起文坛强烈关注,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黄宗英的艺术生涯跨越了舞台、电影和文学的边界,于2019年获得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今早看到上海文联的友人发来悼念文字,才知晓姑妈走了……”现年78岁的黄秉桂是黄宗英的堂侄,电话中,他为未能在姑妈临终前进行探望而遗憾不已。大众眼中的黄宗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魅力女性。“姑妈七十岁高龄时,仍坚持要去西藏高原完成采访,也因此落下终身病痛,在医院一住就是多年。”黄秉桂心目中的姑妈,不仅是一位有追求的女性,还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年少时,家中艰难。对于我走上美术这条路,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只有叔叔黄宗江和姑妈黄宗英两人默默鼓励我。1963年,姑妈回瑞安采访,我为此画了一张人物速写。姑妈见了,大为夸赞,不仅把画拿给姑父赵丹看让他加以指点,还和她自己的文章一并给刊登在了《解放日报》上。”黄秉桂回忆,姑妈对晚辈是极好的,在他二十来岁生活困难的时候,还给他寄去15元生活费,连寄了两个月后,因时局动荡自身难保而被迫停止。“她有一颗博大的胸怀,平等待人”,他说,姑妈不仅待亲人亲厚,也把跟随她二十年的保姆当成家人一样对待,将自己的积蓄与之分享,她跟任何人都没有感情障碍。
温州瑞安,是黄宗英的故乡,她对温州、对瑞安有深厚的感情。早在1958年,黄宗英就曾在乐清农村劳动锻炼。1962年1月,黄宗英带着赵丹来到温州,为《高机与吴三春》剧本的改编奔忙;而后三次回瑞安,也均是带着宣传家乡的赤子之心而来——1963年3月,38岁的黄宗英第一次来到故乡瑞安,采访了家住塘下鲍田的一位水利专家戴新泮。1975年,50岁的黄宗英第二次回瑞安探亲祭祖,探亲之余采访了全国劳模陈阿木;1988年,她又回到家乡采访了全国十大民营企业家之一的温邦彦。
黄宗英的这三次瑞安之行,柴良干均负责陪同进行走访。几次接触下来,柴良干印象中的黄宗英一点没有架子,反而很吃得了苦。“记得有一回,县里原本安排黄宗英老师住小沙巷的县委机关招待所,那是当时县里住宿条件最好的一家招待所,可黄宗英老师说她来家乡不要住这个。”后来她就住在当地人简陋的民房里。她对人说“我不喜欢房间里的假花,房里应该放真花”,黄宗英就是这样一位女性,一生都保有一颗朴素、鲜活的心。
晚年的黄宗英,坐在轮椅上,却还不倦地写作。她曾说,“梦想,追求,是人的生命,群体的生命,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一个梦想的完成,催生新的梦想,黄宗英的梦想循环不已,于是生命不息。
黄宗英老师千古,然其精神长存。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程潇潇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