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
一封41年前的入党申请书 一段“两弹一星”尘封的故事
温州网2021-05-31 08:08:00

  温州网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交会点上,一位耄耋老人的内心颇为激荡,他就是今年已经83岁的温州第二批电力工程师张瑞焕。

  日前,他在家中重读了自己41年前所写的入党申请书,述说自己当年投身国家“两弹一星”事业的故事,回顾那一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伟大岁月。

  回首百年路,眺望新征程,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为电力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

  第一封入党申请书

  写在“两弹一星”“战场”

  尽管已从工作上退下来20多年了,日前记者在市区珠冠大厦见到张老时,他依旧精神矍铄,言谈举止间依稀可见当年干事创业的利落劲。

  得知记者来意后,张老首先给记者展示了他于1980年手写的入党申请书复件,几页纸已经泛黄,张老在上面用钢笔写了千余字,尽管字体略显倾斜,但上面一处涂抹的印记都没有,一些富有特定时代感的语句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40多年前。

  “那时国家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不久,我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加入党组织,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为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张瑞焕说,其实这已是他在参加工作后写的第4封入党申请书了,第一封写在了“两弹一星”的“战场”上。

  1963年,张瑞焕从原交通大学西安分部(现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的404地区的803电厂工作,因为工作性质特殊,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该电厂的具体用途。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张瑞焕才知道,自己参与的803电厂工作一直是在为原子弹核心部件的制造和核武器研究生产提供电力支持。

  知晓实情后的张瑞焕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国家把如此重要的使命交付于我,我绝对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瑞焕动笔写下了他人生中第一封入党申请书。写完后,张瑞焕并没有把申请书递交给党组织,而是带在了自己身边,时刻提醒自己肩上扛着的责任与使命。

  此后工作中,张瑞焕还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入党41年见证

  温州从电荒到“不夜城”

  在写下第四封入党申请书的同年,张瑞焕终于得偿夙愿,光荣地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回忆入党那天的情形他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是8月18日,我个子比较矮,入党宣誓的时候,我站在最前排,鲜红的党旗就在我跟前。虽然像做梦一样,但我深知要不负党的信任。”

  “要对得起共产党员的身份。”入党后,张瑞焕常常这样跟自己说。那时温州电力资源十分匮乏,工业供电不足,居民用电紧张,个别地区长期处于“无电”状态,张瑞焕作为温州第一座110千伏变电所——牛山变电所的所长,面临巨大的压力。

  为了把发电厂发出的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张瑞焕常常通宵工作,电力系统出现问题,即便是半夜两三点,也会第一时间去处理。当时电力设施匮乏,变压器没有相应的保护装置,他自己设计图纸、动手改装机器,最终成功制造出变压器保护装置被广泛用于电路保护。

  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温州电网成功并入省网运行,结束长期自发供给、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开启了温州电力事业的新篇章。1984年至1988年,张瑞焕带着团队奔波于永嘉、乐清、洞头、泰顺等温州地区,帮助各县解决变电问题,实现联网供电,温州电网逐步完善,电力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现如今,温州已经从当年的“用电荒”发展成为了一座“不夜城”。不久前,张瑞焕特意去体验了下市区的南塘光影秀,交错光影的感觉令他十分激动:“以前工作晚了,下班走在路上,连路灯都没有,现在到处灯火通明,光影璀璨。变化真大呀。”

  退休后仍培养了

  600余名机电类人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时隔41年,张瑞焕在家中重读起自己当年所写的入党申请书。

  “于我个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封入党申请书,更是一封我对党的承诺书。一字一句都是我对党许下的最庄重的誓言。”83岁的张瑞焕手捧着41年前的入党申请书:“看着上面字迹,好像在跟过去的自己对话。当时我抱着满腔热血写下承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许下承诺我还没有完全做到。我的前半生为加入党组织而努力,有幸参与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服务。42岁入党,入党后,为温州电力事业出力,见证了温州电网的重大变革。如今,我已经80多岁了,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但共产党人只有离职,没有退休,我还能够在其他地方发挥余热贡献力量,把对党的承诺继续践行下去。”张瑞焕说。

  张瑞焕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后,他把精力投向电力人才的培养上,将他多年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7年间培养了600余名机电类人才。

  来源:温州晚报

  见习记者 许雅晶/文

  李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