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
96岁“老支书”传给90后“一肩挑”一本治村经 干什么事都要先想着老百姓
温州网2021-06-18 08:24:00

蔡炳昌向李聪聪展示纪念徽章。 李新泽 陈雯彦 摄

温州网讯  日前,全市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把共同富裕的号角吹进乡野。在平阳县顺溪镇南田村,90后“一肩挑”李聪聪站在办公室望着窗外的山丘,心里浮起那些想了很多次的问题:

地处偏远、缺乏业态,要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个人收入?南田很小,未来很美。在接下来的治村过程中,怎么做才能让村民们更信服、更幸福?

这位年轻的基层女干部想起曾在报纸上看过“‘90后’对话90后”系列报道,于是把心头这些“问号”写进信里。她希望通过媒体牵线,找位兴村治社的老前辈聊一聊。

这封信得到了96岁党员蔡炳昌的回应。蔡老曾担任平阳县鳌江镇书阁村大队长、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有着28年治村经验,是村民们眼中“最勇敢的人”。

“跨行”李书记的心头事

“大家都说我是南田村飞出的‘雏鸟’,现在飞回来,成了村里年轻的‘头雁’。”李聪聪在信中写道。

1993年出生的李聪聪,毕业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2014年进入平阳县蓓蕾幼儿园工作。从“李老师”到“李书记”的转变,源于2020年5月一通电话。

“原青石桥村党支部书记陈敬木打给我说,青石桥村和双田村已合并为南田村,有个很好的机会,问我愿不愿意回村里参选书记。”李聪聪说。当时她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不会吧,这事我能胜任吗?但又转念一想:这是党组织的信任,我得上。

然而,从给40多个小孩上课“跨行”到治理1300余人的村子,实际上远比她想象中还要难。南田村是全市村社规模优化调整后的“新村”,村情相对复杂。加上李聪聪年纪尚轻、且已外嫁,村民们对她的质疑声不断。“一开始还真挺难受的,感觉村民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李聪聪说。

但她下定决心消除村民们的疑虑,去年7月毅然辞职回村,以便尽快熟悉环境。白天,她走家入户,和村民们聊天谈心,拉近彼此距离;晚上,通过翻阅资料、沟通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村里情况;遇上不太明白的地方,便打电话向村两委干部请教……想起那段时光,她坦言“压力很大”,“选不上怎么办”和“选上了怎么干”两个问题时常萦绕在她脑海中。

李聪聪的付出与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时隔两月,在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她以高得票率当选“一肩挑”干部。

上任后,她更是化压力为动力,一心扑在村里的大事小情上。还记得,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村里的五保老人陈志怕突发中风,接到电话后,她就“偷偷摸摸”从家中离开,刚到家楼下,便听到3岁的儿子在叫“妈妈”。逢年过节,她总是积极对接爱心志愿团队,为村里的老人们购置衣物、免费理发、做“爱心私房菜”,送上党组织的温暖与关怀……

想到南田的未来,她也想过很多计划,比如借助乡贤力量,在村里建设500亩生态茶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村民们就业、致富。“但怎样实现这个计划,是我心头一桩大事。希望能向老党员学习取经,让村民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李聪聪说。

一碗粮和五担草鞋

在本报牵线下,李聪聪敲开了蔡炳昌的家门。蔡老早已戴好党徽,等候这场对话。

整整一个上午,这对年龄相差半个多世纪的村支书,因为“党员的初心”“如何治村”等共同话题,跨越时空、跨过“代沟”,开怀畅谈。其中最触动李聪聪的是“一碗粮和五担草鞋”的故事。

那是80年前,蔡炳昌的舅舅谢公乾,一名地下工作者,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查,便把联络站秘密建在自己家中。10多岁的蔡炳昌经常趴在门缝边,听屋里的人开会、讨论。红色火种就这样不知不觉在他心中埋下。

在蔡炳昌眼中,中国共产党党员就是老百姓的亲人。“那时候日子很苦,经常饿肚子。但党员们只要自己有一碗粮,就会让出来给老百姓吃。”往事犹在眼前,蔡老的眼里泛起泪光,他说,这雪中送炭的恩情让他决心向党组织靠近。

少年时期的蔡炳昌总是想着为党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当时村民们自发编织草鞋,以方便党员行军打仗。蔡炳昌便主动要求承担送草鞋的任务。“我和其他四人一起去收草鞋,然后藏在竹篮里,一连收了两三晚。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我们就在深夜悄悄出发,挑着五担草鞋,冒着风险送去给共产党员,尽一份心意。”蔡炳昌说。

一碗粮的恩情,五担草鞋的回报,往事里朴素的党群情启发了年轻的“李书记”。李聪聪追问道:“爷爷,您觉得当时党员最让您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心里装着老百姓。”蔡炳昌这样回答。

他说,自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为党员的他,也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浇灌下,后来才能28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全心全意为村民们办实事、谋幸福。

十年建成一座坝

从三十而立到年近花甲,蔡炳昌当了28年书阁村主职干部。在那段时间轴上,他把将近一半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建坝治水。

“我们村原来叫‘水阁村’,就是因为老发大水。有一年下了好大的暴雨,大水冲垮堤坝,淹了整村的田。”在村民谢炳芃记忆里,20世纪60年代的那个夏天令人心有余悸。那时暴雨突至、风雨肆虐,村子北面的梅源水库水位持续上涨,下方堤坝突然溃决,堵口瞬间被大水冲破,一路倾泻而下,吞噬了村庄的百亩田地,村民们只能上山避难。

蔡炳昌当时是书阁村党支部书记,他意识到,建好堤坝是头等大事,不然每年雨季易遭水患,田地遭殃了,村民们也就跟着遭殃。

为了收集足够量的木桩,他带着20多人去100多公里外的泰顺县砍木头。“我们开煤炭车,一路来回要半个多月,有食物先可着别人,饿了就吃点地瓜干。”蔡炳昌说,“党员就是干什么事都要先想着老百姓。”

修建堤坝往往选在降雨较少的冬季,但水下冰冷刺骨,长时间水下作业会让手脚冻僵发痛。蔡炳昌第一个站出来,只穿一件短裤就扎进冰水中,双手扶紧木桩便喊:“打桩!”耳边是锤头敲击发出的巨响,手被震得麻木酸痛,下半身泡在水里冻得没了感觉。

一天,意外发生了。“在打桩的时候,我们突然听到一声闷响,锤头不小心砸到蔡书记头上,满头的血啊。”谢炳芃犹记得那惊险一幕,感慨道,“他就是最勇敢的人!有这样的书记冲在前面,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呢?”那次重伤让蔡炳昌住进了医院,可才治疗了两三个月他就跑回家,又操劳起村里的事。如今,蔡炳昌头上还留着一道凹陷的伤疤。

建坝又岂在一朝一夕。蔡炳昌带领400多名干部和村民投身堤坝修建,日积跬步,从不言弃。1982年,堤坝建成了,从此护住一方水土、惠及一方百姓,更在大家心中树起了党员一心为民的好形象。

“十年建坝治水换来一方平安,蔡爷爷这本治村经不正是‘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生动实践吗?”

“老党员这份不夹杂个人利益与杂念的为民情怀,启示我们年轻党员要传承好党员初心,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李聪聪感到这场对话带来的收获沉甸甸的,怎样干出南田的美好明天,她已经找到了答案。

温州日报:

我是平阳县顺溪镇南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聪聪,今年28周岁,是一名“一肩挑”女干部。大家都说我是南田村飞出的“雏鸟”,现在飞回来,成了村里年轻的“头雁”。逆行回村,有酸甜与苦辣,也有彷徨与不安。听闻你们推出了“‘90后’对话90后”系列报道,我看后很受触动,希望通过你们寻找一位治村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向他(她)学习取经,让村民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2020年那短短几个月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我的工作地点从“三尺讲堂”转为“广阔农村”,以前,别人喊我“李老师”,如今,他们喊我“李书记”。也许一个称呼的转变不能代表什么,但是我感到责任重大。对于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我真的就是一张白纸。对于一名新上任的村社“一肩挑”而言,首先要过群众的信任关。可我刚回村时,有许多质疑声,“20几岁的小丫头干得了农村工作?”那时我就想,必须得干出点真本事来。

本以为农村工作就是平凡琐碎,没想到当村干部的半年里,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大。我们村比较偏远,交通很不方便,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留守老人和贫困户居多,缺少陪伴和照顾。我们村干部压力挺大的,肩上不仅担着农村发展、担着群众生活,还担着为党在基层站岗放哨的崇高使命。我站在办公室的窗户跟前往外看,心里浮起那些想了很多次的问题:地处偏远、缺乏业态,生态优势也还没开发好,我们要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个人收入?

南田很小,未来很美。我想请教一下老党员,他们的初心是什么?在接下来的治村过程中,怎么做才能让村民们更信服、更幸福?

盼复。

李聪聪 

2021年5月22日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缪眎眎 叶凝碧 欧阳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