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饮冰的女儿周象蒙(右二)参观纪念馆。 陈登局 摄
“七一”前一天,位于公园路九柏园头一座四合院内的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旧址纪念馆正式开馆。
抗战时期,革命先辈曾经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出生入死的革命故事。因为参与了纪念馆的文案撰写,查找、考证了大量文献资料,我对这段往事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段故事,让人动容,值得铭记。
新四军驻温通讯处成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时。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在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时期,为了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经与国民党当局商定,新四军可以在游击队原驻地和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办事机构。从1937年9月至1940年年底,南方各地共建立了50多个新四军的办事处、留守处、联络处、通讯处等办事机构。
当时的浙江省有4处这样的机构:温州的“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新四军驻温州采购办事处”“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和“新四军驻浙江丽水办事处”。新四军驻浙南的办事机构各自独立又互相配合,为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九柏园头的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原为1937年12月1日成立的中共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办事处,于1938年3月改名为“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主任周饮冰。
周饮冰(1913-1942),是平阳水头誉满乡里、家声传四方的名门“全升内举人居周氏”后裔。他自小就聪明好学,多才多艺,曾为浙南著名画家苏味朔的入室弟子,还自学刺绣。上世纪三十年代,周饮冰子承父业,在家乡教书。在中共地下组织黄先河的引领下,周饮冰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初,担任瑞安仙降中心区区长,1937年,受中共地下组织的指派,在温州城区以开绣花店作掩护,建立白区工作秘密联络点。1937年12月,中共地下组织在九柏园头17号周饮冰寓所,成立了中共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驻温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为吴毓,周饮冰是办事处副主任。
1938年5月,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机关迁至温州城区后,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成为中共浙江临时省委的主要交通站。刘英经常在这里办公,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谢文清、省委常委兼青年部长赖大超常驻于此。党内一些会议也在17号大院召开,公文、宣传品的油印工作也在这里进行,上下级来温工作的人员经常在17号大院进进出出。
周饮冰与战友被捕
1938年10月10日,一群军警受温台戒严司令部第三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的密令,冲进通讯处,他们翻箱倒柜地搜查,在一个箱子里找到几份宣传抗日救国的文件,就以此为借口,认定这些文件是“非法秘密活动的证据”,查封了新四军驻温通讯处,逮捕了正在通讯处办公的六位同志: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谢文清,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常委、青年部长赖大超,省委文书郑香山,机要员徐惠泽,通讯处工作人员黄美平、王昭日。六位同志被押到温台戒严司令部。
10月11日,因事外出的通讯处主任周饮冰得知六位同志被逮捕的事件后,奉刘英的指示,前往戒严司令部提出抗议与交涉,也遭敌人扣押。
刘英得知又有一位同志被逮捕,立即密电报告新四军军部。10月16日,党组织派吴毓以新四军驻浙江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到戒严司令部交涉。吴毓还带上省委书记刘英写给7位同志的信,到看守所看望他们,指示他们要团结一致,坚持斗争,静候营救。
10月下旬,7位同志被押送到安徽屯溪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的看守所。1939年春,7位同志又随同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的迁移转到江西上饶。
“九柏园头事件”引起社会各方强烈反响。当时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到江西上饶视察,他与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交涉,要求释放温州通讯处被捕人员,还向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提出抗议。周恩来来到看守所看望被捕同志,特地会见了周饮冰,要周饮冰转告大家:在狱中仍要努力学习,提高觉悟,并送给他们100块银元作零用,还交代新四军驻上饶办事处主任胡金魁按月接济被捕的同志。
国民党省政府、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始终没有解决这件事。
关押在敌人的看守所的同志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还组织特别党支部,谢文清任书记,赖大超任副书记,周饮冰任组织委员。在特别党支部的领导下,他们多次组织越狱,但都没有成功。1942年6月,周饮冰被国民党杀害;郑香山、黄美平与徐惠泽被敌人残酷折磨,在狱中病死;谢文清在押送途中逃脱获生;赖大超被董必武营救,于1945年2月出狱。
新四军驻温办事机构的功绩
新四军驻温通讯处、新四军驻温州采购办事处、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三个机构,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战的那段时期,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新四军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首先是开展恢复发展党组织的工作:在当时,其实新四军驻温通讯处是中共浙江临时省委的机关。通讯处建立后,一些与党组织联系不上的党员找到了组织,重新参加了革命。1938年8月《浙南特委关于健全支部工作加强党内教育的指示》文件下达后,在中共临时省委的领导下,健全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在各县相继展开。至1939年5月,浙南地区党支部发展到608个,党员从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时的不到400人,发展到7291人。1939年春,周恩来到浙江视察时说:“在东南战线上,浙江是站在前进的地位,是值得其他各省效仿的。”
二是接待输送抗战兵员:各办事处致力于输送抗日兵员。通讯处为了向新四军和八路军输送干部和进步青年,开辟了两条交通线:一条是由温州经丽水、缙云、永康、金华、寿昌,通过皖浙边界到安徽泾县新四军兵站(经这条线路去皖南新四军教导队学习的就有240多人);另一条是由通讯处介绍进步青年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然后转赴延安。这其中有从上海、江苏转来的党员和进步人士,也有通过中共浙江临时省委直接输送的。
新四军闽浙边后方留守处还动员、介绍输送一批进步青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皖南新四军教导队学习。1938年平阳临时中学的阮世炯、金冶、许布洛等14名青年学生,由项经川联系,经新四军闽浙边后方留守处直接介绍去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
三是采购运送抗战物资:1937年冬,温州港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是同敌占区各地经贸往来的中转口岸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之一。新四军驻温州的办事机构便成为向新四军输送物资的重要渠道。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给新四军捐献的大批被服、药品、军械、医疗器械与款项大都通过采购办事处转运到皖南新四军军部。1938年夏,红十字会以运输医疗用具的名义,秘密从上海运来一批印刷设备到温州。1939年初,采购办事处安全地把数百吨物资分批送到皖南新四军军部。
四是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新四军驻温州各办事机构以合法组织身份,利用一切机会担负起抗日救亡宣传的任务,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各机构大量印发《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告,散发各种进步书刊报纸,还联合其他各类文化团体进行抗战宣传,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1938年3月,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组织一支以平阳山门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学员为主的新四军流动宣传队,在平阳、泰顺、瑞安城乡之间,演出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并散发书刊、报纸等宣传品,扩大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力。
五是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助力:各办事处致力于做好地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还与国民党平阳县县长徐用和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黄强建立了统战关系。1938年5月至6月间,徐用到北港巡视工作,后方留守处邀请他到山门乡检阅由共产党组织起来的抗日自卫队。黄强出任北港区抗敌后援会会长,该会根据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平阳县北港区抗敌救亡后援会行动纲领》。这个纲领在当时上海《译报》上登载。
每次外地伤兵途经温州,通讯处总是发动各界人士赴码头迎接,并且帮助伤兵与各方交涉,解决有关医疗、安置等问题,取得了各界团结抗日的良好成效。
弘扬红色文化阵地
为了“让红色地标亮起来,红色文化活起来,红色精神燃起来”,鹿城区委以打造鹿城区革命历史展馆为核心,以九柏园头的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旧址、庆年坊的地下交通站旧址、康乐坊的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候衙巷的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处等红色据点为辅,通过建馆、建碑、建亭等形式,突出弘扬红色文化阵地。
新开馆的新四军驻温通讯处旧址纪念馆以文字图片、实物场景、音像展示等多种形式再现了发生在九柏园头这段鲜红的历史。展厅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主要介绍了通讯处成立的背景,包括新四军的组建、浙江国共和谈、全面抗战等;第二单元“建立机构 致力抗战”,主要介绍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新四军驻温州采购办事处、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等新四军办事机构的基本情况;第三单元“风云突变 严峻考验”侧重讲述了“九柏园头事件”的缘由和历史影响。“九柏园头事件”标志着浙南乃至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和抗日救亡运动走向低潮,从此,浙南地区中共党组织的活动被迫完全转入地下。
走进纪念馆,一幅幅老旧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震撼的投影,述说了抗战时期,英雄的瓯越儿女浴血奋战的革命经历。过去的峥嵘岁月、感人的红色故事,会产生激烈的灵魂震荡,红色的烙印将永远深深地铭刻在每个人的心坎里。
来源:温州日报
施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