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涌·之江楷模丨郁达夫:用文字唤醒国民希望
2021-07-09 16:38:51
《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其人,常因为在文学上的成就而为人熟知,但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往事,同样无法被岁月抹去。
1896年12月,郁达夫出生于杭州富阳。早年曾随长兄赴日本留学,1922年回国后在高校任教,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出版了500余万字著作。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又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大潮。
1938年3月,郁达夫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同时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协会常务理事、研究部主任和会刊《抗战文艺》编委。
年底,又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任该报文艺编辑。在去新加坡的船上,他写下《岁朝新语》,坚信“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到达第二天,连生活都没安排好,他又写下《估敌》,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
在新加坡三年时间,他发表了100多万字宣传抗日的文章,号召华侨团结爱国、支援祖国抗战。文章引发强烈反响,海外华侨或捐款捐物,或直接回国参加抗战。
1942年,新加坡沦陷前夕,他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改名换姓,作长期隐蔽打算。同时,集资开设赵豫记酒厂,掩护抗日文化人士,营救印尼革命志士和当地华侨。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