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炉

《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炉

温州网 2021-12-08 08:00:32

温州城蓝天白云美景。资料照片 苏巧将 摄

  温州网讯 中度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地表水省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93%,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分贝,森林覆盖率达6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近日,《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炉,“十四五”期间,涉及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达20项,涵盖环境质量、污染减排、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低碳发展5大领域。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市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碳达峰基础逐步夯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中国温州样板基本建成。

  绿色城市,生态友好

  根据规划,我市坚持绿色发展,从生态修复保护、大气环境治理、推动“五水”统筹、保护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等方面探索生态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实行最严格污染源控制。推进石化、化工、合成革、制鞋等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强化扬尘污染治理,推进地方立法,形成扬尘防控长效机制;强化电镀、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治理长效监管机制。

  提升水生态健康。重点推进温瑞塘河、永强塘河、瑞平塘河、瓯海南片、龙港新城、乐清中心区等水系连通,充分发挥河道功能,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保护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温州湾、乐清湾等地珍稀水禽栖息地;乐清西门岛、龙湾、瑞安铜盘岛等海洋特别保护区;全市古树名木;瓯江干流特有鱼类资源重要生境等保护建设。

  壮大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治理工程、环保服务业;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业、健康养生业等休闲产业,探索“生态价值+”新路径。

  无废城市,变废为宝

  规划明确,到2022年,全市全面建成全域“无废城市”,到2025年固体废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无废城市”建设,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五废共治”。

  加快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城乡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促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到2022年,全市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推行固体废物监管信息化,在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等全领域实现电子化申报;清查固体废物产处底数,形成产处废物“一本账”;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对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

  落实固体废物违法有奖举报制度。运用“互联网+信用”监管手段,将“无废”处置信息依法纳入企业(个人)信用档案。

  环境智治城市,一张网监管

  数字赋能城市环境保护。“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推进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

  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建立。迭代升级温州美丽水乡“云管家”平台为“美丽温州云平台”,扩展融合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物、噪声、移动源等生态环境管理核心业务,构建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一张网”;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环境监测、环境应急等领域的应用。

  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升级完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加强O3和PM2.5协同控制监测;建立陆海统筹的水环境监测网,推进重点水域、交接断面的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区域环境+园区周边+企业内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等。

  扩大专家人才参与度。强化企业与行业协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专业人才储备与培养;健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业人才库;提高生态环保专业人士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技术标准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参与度;鼓励专业人士参与生态环保公益活动。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20项指标,涵盖环境质量、污染减排、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低碳发展 《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炉

  记者:张琳 通讯员 周洛嫣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