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雕版印染的活化石,乐清这抹“克莱因蓝” 惊艳时光600年

雕版印染的活化石,乐清这抹“克莱因蓝” 惊艳时光600年

箫台清音 2022-03-14 11:06:49
蓝夹缬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乐清主要是打靛和印染两项工序。

蓝夹缬

在设计界有一种蓝被誉为一种理想之蓝、绝对之蓝,其明净空旷往往使人迷失其中——那就是克莱因蓝。而在咱们乐清的非遗项目里,也有这样一抹纯净又迷人的蓝,它就是蓝夹缬曾几何时,温州姑娘出嫁时,都会收到家人送的一床蓝夹缬被子作为嫁妆,这床蓝白相间的被子又被称作“双纱被”“敲花被”“大花被”“百子被”等,在乐清叫得最多的是“夹花”。

据传,由刘孝孙撰写的《二仪实录》记载:“缬,起于秦汉间”。1982年版《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板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几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在乐清,曾经的蓝夹缬印染、销售都十分繁荣,尤其是城北和中雁荡山一带因为坡高、水好、气候及土壤适宜等优势,在蓝靛的种植方面尤为出名。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印布技艺的发展,用土布制作蓝夹缬的人已越来越少了。2011年6月,蓝夹缬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乐清主要是打靛和印染两项工序。今天,与小编一起探寻蓝夹缬,感受匠心传承。

蓝夹缬成品展示。

发酵。

乐清的蓝靛出现较早,明永乐《乐清县志》卷三“土产”目录中有记载“货之品:茶、盐、蜜、棉花、蓝靛、蜃灰、炭、草席、菜油”,可见乐清蓝靛的出现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

印染蓝夹缬的染料是靛青,靛青是由蓝靛打制而成的。乐清城北、中雁荡山以及淡溪四都等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气候和水土,种植蓝靛独具优势,主要分布在。自明、清以来,一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乐清的蓝靛种植及靛青出售一直很红火,每年农历9月、10月份,温州各县市及福建、台州、绍兴等周边地区印染商都纷纷赶至乐清购买靛青。靛青发展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当时仅仅白石中雁一带就有2000多户人家种植蓝靛达上万亩。与此同时乐清的蓝夹缬也十分红火,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染坊,经济较好的乡镇达十几个到二十多个染坊。

打靛花。

从工艺流程来说,蓝夹缬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制以及夹缬印染。

花版制作是蓝夹缬工艺中最重要的一道程序。雕花版,首要选择木材。可供选择的有枫树、杨梅树、棠梨树和红柴。选定的树先锯成需要的尺寸大小,再两面刨水平平面。将版材在水池里浸泡一周后,取出,保持湿润。

夹缬雕版。

先画好“粉本”(纸样),在胚上刷上浆糊后,贴上粉本。拿刷子轻轻刷平粉本,然后执刀直接在上面雕刻,先刻外面的框框,再从左到右刻里面的人物和花纹。第一次用斜刀,浅浅地刻个底,第二三次才用正刀,把握好分寸挖下去。一块型版雕刻完毕,将纹样拓回纸上。

然后在第二块胚版上刷一层浆糊,四周对齐在第一块版上,抓住纸样露在外边多余部分,带动整张纸样到第二块胚版。取缝衣针刺破气泡,小心弄平,防止纸样偏移,然后开始刻第二块胚版。夹缬花版的雕刻,版与版之间要求吻合、无隙,“明渠暗沟”四面通达,要使染液达到每一个间隙。

将土布固定在雕版上。

一直以来,城北和中雁荡山一带的靛青,以其质优色佳声名远扬,尤其是城北黄坦硐和白石赤水垟被称为“靛青村”。每年霜降是蓝靛收成和加工的季节,各地印染师傅和靛青牙郎(即中介)纷纷云集靛青村,争相预订。届时,县城的金、银溪河畔车水马龙,靛农们将一担担靛青挑到河埠头,过秤装船,运往各地染坊。销路有温州地区各市县、台州地区各市县、福建省部分地区。

靛青成品。

后来,因化学染料的冲击,浙南的蓝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唯有乐清中雁荡山区从未中断过,至今仍有许多靛农种植蓝靛。靛青打制流程包括浸泡、加灰、打花、沉淀等好几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是随机观色应对操作的,其要求高、难度大,稍有差错就会出次品,卖不出去。有些靛农技术不过关,就请高手来把关。

进缸印染。

印染是蓝夹缬生产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将整理好的白布,夹入花版中,再连版带布泡在靛青缸里染色的过程。需要经过整理布料、夹花版、入染、氧化、多次入染、多次氧化,直至染成稳固的花色等过程。蓝夹缬印染程序烦琐,工艺精致,技艺要求高。目前,乐清还有多名老师傅重操旧业,传承着这项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

参考文献 

来源: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由陈尚云、禹昊川 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