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召开的温州“续写创新史 走好共富路”推进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依然要靠创新、创新、再创新”。4月22日,全市部署大孵化集群发展,目标指向锁定“创新”一词。

给创新一个“孵化”的空间

王丹容2022-04-24 17:39:00

  项绍雄/摄

  大孵化集群发展,在温州被放到了战略层面。

  这是一个新的布局,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挑战。

  对于全市来说,面对这个新命题,首要的就是要“树立战略眼光”。

  眼光落在何处?

  完善创新格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能级——这是基于当下发展看待大孵化器的战略视角。如果将发展轴拉长,于历史、未来两个维度来度量,则有着更为宏大的战略语境。

  “温州经济发展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创新问题”——这是温州各个层面的共识。这几年,温州推进创新工作,也是在解决和回答一个个“时代之问”、一个个“现实之题”中不断前进。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殷殷嘱托20周年。市委市政府召开温州“续写创新史 走好共富路”推进会,一方面是引导全市人民寻找历史的启迪,另一方面也是给出当下创新发展的路径。

  “依然要靠创新、创新、再创新”,其间的迫切、期许,不言而明。以理念创新为行动先导、以科技创新为制胜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文化创新为源头活水,市委市政府整体谋划提升温州的创新能力、系统重塑这座城市的创新特质。

  在这个特殊年份里,温州正传递鲜明的信号: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以创新起家的温州,要以创新制胜未来。

  由此,我们更能清晰地读懂大孵化器战略的应运而生。

  未来产业高地如何建?首先绕不开的,一定是空间。近年来温州迭代升级“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各类创新平台迅速拔节生长,无疑给温州抓创新积淀了一定的土壤、信心和底气。但客观地说,我们的创新体系、创新生态与大城市还有差距。在杭州,余杭区以全域为谋,通过孵化器的布局,构建了政策、人才、环境全面优化的“双创”体系;在深圳,南山区持续加强孵化载体建设,全链条服务推动科创资源有序流动。决胜产业未来,创新空间已成为“金钥匙”,各路青年英才迫切呼唤“追梦平台”。在温州经济需要向高质量进阶、同时面临种种现实挑战的当下,大孵化器显然被寄予了“杀手锏”之使命、彰显着更多引领创新发展的功能。

  当前,温州已经出台大孵化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路线图、作战图均已清晰明了。在挂图作战的过程中,有一些辩证关系耐人寻味,亦可成为我们解决创新难点的重要遵循。

  比如,“长”与“短”。过去短板决定竞争力,如今长板可以共享共用。固然温州目前孵化平台空间规模远不如青岛、杭州等地,但我们有着环境本底、品牌资源等独特优势。依托自身优势,找准差异化、多元化的孵化发展方向,或许我们大有新文章可做。 

  比如,“大”与“小”。创新经济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一个小小的创新点可瞬间成为产业的大爆点,迅速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 “跳变”。杭州滨江、余杭等地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用“好生态”呵护、孕育、集聚每一个小空间里的小创意、每一个年轻人的想象力,一定会激发人们创富梦想、催生财富效应,一定会打开城市无限想象空间,形成万物生长、万马奔腾的创新大格局。

  再比如,“远”与“近”。创新是“栽树工程”,不会马上就有产出,但5年8年之后就会结出硕果。我们要以长周期思维来看待形势的变化,以生态圈理念来破除发展之瓶颈,以系统集成之道把创新种子撒向瓯越大地。

  创新,它既铭刻在温州改革发展的历史中,也预示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这也是温州布局大孵化器战略、健全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逻辑——推进单项工作,必须看得到背后的全局背景;解决短期瓶颈,应当看得清长期趋势;解决眼前问题,常常要学会从未来长远方向回望现在。

  孵化,意味着生态赋能,意味着“破壳而出”。以孵化理念看系统创新,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大局观、全局观,也务必追求务实之功、务实之效。当然,我们更要保持一种战略定力——

  给创新以“孵化”的空间!

监制:阮周琳|编辑:叶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