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件瓯窑、一碗纱面汤里藏着温州乡村博物馆的“共富密码”

一件瓯窑、一碗纱面汤里藏着温州乡村博物馆的“共富密码”

2022-06-03 10:36:00
看看温州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多样性、体验性、个性化体现在哪里?温州乡村博物馆又是如何助力乡村共富?

  温州网讯 随着今年乡村博物馆建设被列入了省政府“浙文惠享”民生实事项目,这也成为了今年温州民间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温州将建成60家博物馆。温州命名首批17家乡村博物馆,其中8家入选浙江省首批乡村博物馆。

  此次,我市上榜的乡村博物馆为苍南县金乡博物馆、龙湾区郑家园妈妈酒文化博物馆、鹿城区程·让平祖居纪念馆、平阳县黄汤制作技艺体验馆、瑞安市陶山瓯窑青瓷博物馆、泰顺县三魁镇卢梨老东家党群工作主题馆、永嘉县瓯忆艺术博物馆和瓯海区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

  一座座乡村博物馆正展示着它们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化共富的无限可能,书写着用乡土文化充实乡民口袋的美丽画卷。在“浙里”,记者带你走进3家有代表性的乡村博物馆。看看温州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多样性、体验性、个性化体现在哪里?温州乡村博物馆又是如何助力乡村共富?

  永嘉县瓯忆文化博物馆:“有活力”又“接地气” 各种活动课程全面开花

  乡村博物馆是维系乡情乡愁记忆、传承乡土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绝佳路径。

  步入瓯忆文化博物馆,雅致的书画映入眼帘,清丽的瓷器琳琅满目,将时空界限打破,一段跨越千年的“对话”徐徐展开。始于东汉,隐于元末,瓯窑已经有千年历史。然而,在“文化共富”的路上,故事不止于橱窗与书架。

  “我们要把静态的博物馆做成活态。”瓯忆文化博物馆馆长黎刚平认为,要实现“文化共富”就要主动和农民合作。要活力、要流量,就要人来参与。中小学生来做体验活动,博物馆会请有经验的农民教他们识别农作物,上生动的科学课;幼儿来学习非遗食品的制作,博物馆又会让村民带领孩子与家长一起蒸年糕、做麦饼、上亲子课。博物馆还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收购农作物中博物馆课程所需的物件。“我们在农村,都离不开农民,要和农民共呼吸、同命运。”黎刚平总结道。据悉,目前瓯忆文化博物馆已经编制了300门课程,兼职教师及讲解员多达50多名,还会开展“馆内寻宝”“小小瓯窑讲解员”“盆景制作”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市民充分感受瓯窑文化的魅力。

  瓯忆文化博物馆打开大门时,因其有着雅韵的气质,也吸引了一些同样有雅性的合作伙伴。苗业茶苑主人、国家一级茶艺师余信秒一次次用瓯窑去泡茶、品茗,慢慢地习惯与瓯窑作伴,懂得“藏在罐子里,活在杯子里”的茶叶与瓯窑是绝配。她就一起与黎刚平去做茶,开发瓯窑研学课程,课程设置了如何采茶、泡茶;如何做瓯窑等。

  “博物馆涉及的面太宽也不妥,要从非遗、博物馆这几个关键的点延伸开来,很多还需要慢慢完善。”姜立秋副馆长也诚恳地表示,即使博物馆已经做了很多项目,但困难仍然不小。场地的缺乏,使得不同功能的区域只能分开租地,很难形成大的规模,给参观者带去更好的体验感……但是,瓯忆文化博物馆一直在求变中坚持,在文化共富中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

  永嘉老酒汗文化博物馆:深耕传统续写非遗+ 乡愁味道越酿越香

  “这个博物馆接下来将会进行升级改造,对馆内的分酿造区、永嘉老酒汗产品展区、黄酒酿造体验区、永嘉酒文化博物馆区进行升级,对馆内藏有的200余件/套,从新石器时期到解放初期,见证温州酒文化历史的文物进行升级。当然,也会继续推出体验课堂、拓展研发、展览展示等功能。”永嘉老酒汗文化博物馆馆长朱启腊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说道。

  上世纪60年代,永嘉老酒汗档次可与茅台媲美。更久以前,永嘉老酒则吸引了陆游、叶适等文化名人为之题诗。而馆内的文物,以及文化背景墙,诉说了永嘉老酒汗文化的清晰背景及其深刻内涵,涉及到民俗学、史学、经济学、文学等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开馆容易,养馆不易。 这也是这么多年,朱启腊一直思索的如何将永嘉老酒汗文化做深做透的问题。曾经也有不少人,想代理他们的老酒汗,但他怕代理之后又会产生其他的问题。因此,他还是只接受微信预订。除此之外,做好集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的体验课程的设置。

  记者看到,馆内的一面墙上,贴满中小学生来体验基地参观、体验酿酒的照片。“田间一粒米,能酿成一坛美酒,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非遗的艺术,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让学生们知晓。不少学生听了我讲解的酿制老酒汗的基本知识,体验了简单的酿酒技艺,对米和时间都更加珍惜。因此,这个课程很受学校跟家长的喜欢。”朱启腊看着墙上的照片说道。“来我们博物馆,我老婆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制作非遗小吃永嘉麦饼。这也是我们馆内的‘非遗+’特色。因为需要,我们每年会向当地的村民预订一定量的米。”

  另一方面,博物馆重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让成酒配得上“老酒汗”的名片。至今,馆长仍然从明清的文献中挖掘将酒酿得更为精纯的秘法,对酿酒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控精准到位。因为,他知道永嘉老酒汗的传承不能中断,乡愁味道更加不能淡忘。

  龙湾区郑家园妈妈酒文化博物馆:月子酒做出一篇“大文章”

  传统婚俗的“六样”是哪六样?“月里羹”是什么?又应该怎么送?……这些会困扰年轻人的问题,在龙湾区郑家园妈妈酒文化博物馆都可以得到解答。

  在永嘉场(今属龙湾区)有种独特习俗。产妇生孩子后,娘家要送麦麦酒。麦麦酒又称“妈妈酒”“月子酒”,是妇女做“月里”的营养酒,也常用于温州传统纱面汤的制作。郑家园麦麦酒酿造始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如今,博物馆为一幢五开间二层楼的浙南传统院落,古色古香,乡土气息浓郁,附近便是明代内阁首辅张璁创办的贞义书院遗址。展厅面积120平方米,展示了永嘉场习俗文化、妈妈酒工艺和郑家园传承历史。青瓦白墙、茂林清水,配上“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郑家园纱面汤、“浙江省级非遗”“浙江金牌老字号”郑家园麦麦酒和婚俗展示,博物馆已经成为浙南文旅融合发展的经典代表。

  即使在雨天的午后,也有几家人来这里品尝纱面汤。“很不错啊!我经常来郑家园吃纱面汤。”有村民表示。“现在有吃的体验和制作的体验,分为两个部分:尝纱面汤的体验和做麦麦酒的体验。”博物馆馆长郑振晓表示,现在的研学和体验活动还不够体系化,“以后我们会请一帮人,通过调研,接着把这个制度定起来。”   

  “文化共富”的实践背后,是对传统民俗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亦推动博物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不单单要让温州这样的习俗保留,也要让外地人知道我们温州的订婚怎么订,结婚怎么结,送月里羹怎么送。我们温州的习俗,不亚于‘十里红妆’!”郑振晓说。年长者来了,感到怀念;年轻人来了,感到新鲜:这也是传统民俗的魅力。

  目前,博物馆规模尚小,面临场地有限、难聘配送员和讲解员等问题。发展以后,博物馆计划开展结婚定制、操办等业务,把传统婚礼和现代观念结合起来。

  郑振晓甚至希望能有更多的体验空间,让麦麦酒也能成为“私人定制”。孩子出生时能到馆里酿一坛酒,女孩出嫁时也能到馆里酿上一坛酒。私人定制的酒坛子多了,成为了温州人世代传承、男女皆爱的的“温州味”记忆。

  他作为家园妈妈酒文化博物馆的馆长,不仅想把温州的民俗“留”好、麦麦酒酿好、更想把乡村博物馆建好,让“郑家园麦麦酒”未来在文化共富上酿出更美的醇香。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一件瓯窑、一碗纱面汤里藏着温州乡村博物馆的“共富密码”

  记者: 潇瑜 戴卓蕾 实习生 胡鸣镝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