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榜样,筑起文明温州
温州网讯 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一把大火将劣质的温州鞋付之一炬,引发了温州人对“信用”的思考;2002年,温州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诚信日”;大力倡导和打造“信用温州”;2017年12月28日,温州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30年多来,温州历经“诚信风雨”洗礼,诚信建设在挫折中起步,在危机中奋进,今年是“信用温州”建设20周年,8月8日,我市也将迎来第21个“8·8诚信日”。
昨日,记者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我市5位“诚信榜样”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感受诚信意义。
张春明
身陷困顿,面对巨款不为所动
来自安徽的张春明是我市一名出租车驾驶员。2021年9月7日下午5时许,他像往常一样收拾东西准备交班,意外在副驾驶座发现了一个黑色塑料袋,打开一检查,竟装着13万元现金。
开出租车这么久,张春明第一回捡到这么多钱,一下子蒙了。他说,那时自己心里虽然慌,但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联系到失主把钱还给她。
很快,丢失现金的女乘客通过微信转账发来了消息称丢了东西,张师傅第一时间和失主取得了联系。
下班交车后,天上下起瓢泼大雨,张春明打了一辆出租车到了仙岩工业区附近,远远看到女失主与另两名男子站在路口等候。张春明将装有13万元现金的黑色袋子交给女子,该女子随后表达了谢意。
可谁又能想到,拾金不昧的他,在5个月前,为了救助身患尿毒症的儿子,捐出自己一个肾脏,花光所有积蓄,还背上了7万元债务。他说,自己在温州开出租车这些年,捡到客人落下的东西很多,有手机、钱包、手提包。“捡到这么多钱还是生平第一回,但不管捡到什么,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理应还给人家!”
孙克福
身残志坚,信守承诺助残弱
孙克福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虽然行走不便,却有一双巧手,从15岁跟着老师学做唐装,至今已经40年,他的传统服饰本装制作技艺被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的坎坷让孙克福变得坚强,也让他内心更加柔软。“我一定要强大起来,帮助更多残疾人。”这是他的诺言。
通过勤劳学艺和一手过硬的技术,孙克福积攒了一些财富。致富后,他并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自筹资金50多万元,创办了一个全部聘用残疾人的洗车中心。
洗车中心的员工都是听力、言语重度残疾人,他们按照各自分工有条不紊的对车辆进行清洗工作,用自己的劳动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赢得尊重。
2021年,孙克福又开设了驿达残疾人之家,为25名智力障碍和多重障碍残疾人提供轻便简单的手工劳动工作机会。还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康复训练、技能训练和户外活动,帮助他们提升生活和交际能力。
孙克福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认同与尊重。“我们也不比别人少条胳膊少条腿,只要肯干,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董绍新
89岁老翁的好人日志
在洞头区一户普通的家庭,有一本承载着叫董绍新的老人半个多世纪“好事人生”的笔记本,泛黄的内页,记录了从1954年8月至2012年7月18日老人所做的100多件好事。扉页是老人自己写的几句话:“为人民多办好事,是做人应有义务。为人类多施好为,一世人真算稀奇。”
1954年,21岁的董绍新从台州来到洞头,工作中,他渐渐萌发了一个朴素的理想:这辈子要为有困难的人做100件有益的事。从那以后,凡是哪里听到、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他总是毫不吝惜地把善款送到他们的手中,再把事情经过记录在笔记本上。从最初每月拿出一两元,到现在每月六七百元,好事“基金”的存放点,也从抽屉“搬”到了银行,董老还为此专门办了一张“助贫残专折”。
1994年,董老退休了,他的笔记本上正好记录了70件做过的好事。“这下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未尽的心愿。”很快董老就成了区关工委的“编外人员”,那些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不是自己找上门的,而是董老听人反映或主动收集情况,登门去找。
2012年7月18日,董老办百件好事的承诺已经实现。这本被岁月抹去光华的红色缎面笔记本,也完成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任务。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董老写道:“日记本已无纸可记,今后为贫困群众再尽义务小事均不记录,而己将继续余生甘为孺子牛而努力!”
唐平冬
用诚信走在产业扶贫助农路上
“希望能让泰顺优质的农产品从农户家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帮助家乡农户增收致富。”这是90后泰顺商人唐平冬的在心中许下的诺言,也是他坚守产业扶贫助农道路上的动能。
2011年,大学毕业后的唐平冬留在宁波,从实习生到部门经理,3年时间,他练就了一身本领。2014年10月,唐平冬抱着“改变农业农村,让小山村的农民更有奔头”的热血,回乡创业。2017年,他瞄准传统养殖的痛点,研发黑科技溯源脚环,打造科技扶贫项目“跑步鸡”,“一鸡一码一数据”的创业创新之路。一年后,又探索构建“生态化散养+标准化加工+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推广”的跑步鸡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产村融合、一体发展”强村富民之路。
5年来,他带着村里的养殖户,累计养殖跑步鸡60万羽,7个村集体年收益实现10-15万元/村的增收、每个养殖户年增收2万元,2021年为养殖联合社创销3000万元,通过互联网电商渠道销售跑步鸡年销售额超亿元……“跑步鸡”产业把原来的小山村变成了如今的小康村,唐平冬通过行动,实现了当初在心里许下的那份诺言。
郑秋燕
传承三代人的“爱心茶”
八月的苍南,骄阳似火。但走进矾山镇鸡笼山,却有一道清凉的风景:山边福德湾老街口,一桌两凳一茶桶,为来往的行人提供免费伏茶,这份爱心,是当地郑姓一家三代的坚守。
爱心茶摊起始于1946年。当时,福德湾老街采炼明矾工艺的“活遗址”,采矿工人郑立惠一家就住在附近。1946年的一个晌午,一名路过的行商来到郑立惠家门口讨水喝。喝着水的行商说:“这大热天的,有口水喝真是再好不过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家后,郑立惠和妻子商量起了爱心茶的事,很快达成了共识。几天后,夫妇俩在街口摆起了茶桶,烧起爱心茶,供过往行人饮用。就这样,坚持了30年。
临终前,郑立惠对儿子郑益本和儿媳妇王宝贞说:“这一辈子没什么东西留给你们,只有这间石头瓦片房和门前的那个茶摊,希望你们能把茶接着供下去。”
接过爱心接力棒的郑益本夫妇谨记嘱托,将茶摊做了改动,腾出了面向老街的一间房屋,作为“凉亭”,供过往的行人喝茶、休息。如此往复,36年从未间断。2012年,郑益本之女郑秋燕主动接过爱心茶摊,成为第三代烧茶人。她将爱心茶摊的水壶分为保温壶和木质桶,依据天气不同分别使用。
76年来,郑家三代人的爱心伏茶摊,在当地传成佳话。大家都连连点赞:“若心中没信仰,哪能坚持70多年。”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诚信榜样,筑起文明温州
记者 庄越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青山四度上榜世界500强 今年位居第238位
社会08-04
-
温州疾控发出重要提醒 有义乌市旅居史的立即报备
社会08-04
-
温州安装220套山洪灾害声光电预警设备 通过黑科技助力山洪灾害防御
社会08-04
-
“城市体验师”团队探营温州最大地下环线和东部综合交通枢纽
社会08-04
-
鹿城539家企业参与电力需求响应 获得电费补贴110万元
社会08-04
-
辅警、厨师相继跃入河中 凌晨警民协力救落水者
社会08-04
-
ETC设备供应不足 多家银行网点停办换新业务
社会08-04
-
温州动物园非洲狮群新添四只“小辛巴”
社会08-04
-
“数智药房”解锁购药新模式
社会08-04
-
今天是七夕,看3对异地夫妻的“双城之恋” 听他们的隔空表白
社会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