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神赋图》里的独木舟实物看温州辉煌的造船历史
瓯居海中。“控山带海,利兼水路”的独特地理,造就温州与舟船的不解之缘:正如越王勾践对孔子所说,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早在西周、春秋时期,瓯越先民依赖舟楫往来交通。
古时温州城中“一坊一渠,舟楫必达”;海路更是“一片繁华海上头”“番人荟萃”,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对舟船的依赖,加上百工之乡的“加持”,千年来温州雄踞造船业,历来是国内重要的造船基地。
旧时温州东门浦舟楫纵横的景象。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在温州设立“横屿船屯”,是当时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从唐代到宋元,温州一直是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唐太宗出征高丽战船、宋高宗漕运粮船,温州造船数量都居于前列。
温州发现过东晋双体独木舟,与《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神似,或许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正是坐着这种独木舟去大罗山下“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甚至连学者也热衷造船,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就发明“带竹篷开窗”遮阳挡雨的舴艋船,被沿用数百年。
最古老温“舟”:东晋独木舟
历史学家章巽认为,温州是战国时期见诸史籍的中国沿海9个港口之一。
温州使用舟船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晚期。夏商时期甚至更早,温州已与东南沿海及日本等地有海上交通往来。
《易经·系辞》记载伏羲氏“刳(kū)木为舟”,即把一棵大树用石锛斫削成一条长槽。据考证,当时瓯越先民所用的交通工具,便是用石斧、石锛等工具制成的独木舟或双体独木舟。
温州出土的独木舟,温州博物馆藏。
1960年,这种独木舟的实物在温州市郊西山出土。当时,温州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工地中,发现了四艘并排而列的独木舟。每艘独木舟由整木刳成,舟体内底平整,中间宽,首尾略微上翘,逐渐向中间内收。舟内侧靠近首尾的地方分别对称分布了方形孔洞。囿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独木舟的年代一直无法断定。
1982年10月,温籍考古大家夏鼐先生回乡时得知此事,亲自把实物标本带到北京。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断代法测定,认为其制作年代距今1215±70年,即唐开元前后。
此后,专家又根据1975年山东平度发现的隋代双体船船体,对此进行重新调查,发现这四艘独木舟应为两艘双体独木舟。这种双体独木舟结构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所绘的双体船结构大致相似,舟沿宽平,中段平面保持水平,两舟并列后,前后分别用长形横木安装在方形的卯眼上,然后用绳捆扎,将两艘舟体紧紧固定,其后再铺放甲板就可运载。
《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
前几年,温州博物馆再次请相关单位进行了测试,结合当时的记录资料,最终判断独木舟应是东晋时期制作的,并认为这个判断更为准确。
直到唐末五代,温州仍流行使用独木舟。相传,晚唐诗人罗隐曾奉吴越王钱鏐之命,来温州寻访寓贤吴畦出山辅政。清人林用霖《罗江东外纪拾残》中收录一则据说是罗隐记载这次寻访经过的文章。文中有一段描写独木舟的史实:“癸巳,易舟。舟以巨木半之,刳其中,小仅容五六人。二舟子拄篙,邪许而进。舟首有孔,遇滩则横木于孔,一人立水中肩之。”
如今,你若有空前往温州博物馆,可以看到展出最古老的温“舟”独木舟。
最知名温“舟”:横屿船屯
三国时期的横屿船屯,是温州人最熟悉的一则温“舟”往事,常为人津津乐道。
汉代,温州已能制造扁舟、轻舟及楼船等。
三国赤乌二年(239),永宁县属孙吴政权管辖,造船业得到更大发展。吴帝孙权在罗阳县境南地(今平阳仙口)设官营“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罪徒造船。“横屿船屯”是当时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与温麻船屯(今福州)、番禺船屯(今广州)并称为东吴三大造船基地。
古“横屿船屯”大致所在地
因此处聚集停泊众多船舶,故有“万船”之称,谐音“万全”,地名(平阳县万全镇)沿用至今。清代诗人张綦毋曾写诗赞叹:“横阳两屿夹晴川,故老相传泊万船,不信蓬莱有清浅,眼观沧海变桑田。”
晋代,东瓯舟船“越腾百川,济江泛海”“航疾乘风”,舟名有温庥五会、东瓯晨凫、青桐和梧樟等。周处《风土记》记载,“温庥五会者,永宁县出豫林,合五板以为大船,因以‘五会’为名也。”永宁县(温州)出产用五板所造的海船五会船。这种大船多用豫章楠之类上好硬木制成,极为坚固。
最诗意温“舟”:灵运乘舟
南朝刘宋时期,温“舟”陪伴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留下了一段最诗意的轶事。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在一年多的“任职期间”里,他经常外出巡视或游览,足迹遍及温州各县,留下二十几首山水诗,舟船是诗中离不开的景致。
谢灵运坐船登上江心屿,写下《登江中孤屿》的千古名句:“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谢灵运乘舟游赤石山、帆海,夜宿舟中。他在《游赤石进帆海》诗中写道,“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帆海,在今大罗山西脉帆游山与吹台山东脉头陀山之间。昔日瓯海南白象到瑞安塘下之间是一条海峡,这条海峡拐弯处就是古代著名的“帆海”。大罗山古称“泉山”,是当时这片海洋中最大的岛屿。帆海后成古温州之水陆要道,因多舟楫扬帆往来而得名。
唐代诗人李白在《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诗中,也化用谢灵运诗中场景,有“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之句。
此后,谢灵运乘着船由帆海驶向大罗山北部的仙岩山,追寻黄帝遗迹,在《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中,他“弭棹向南郭,波波侵远天”,“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
在离开温州时,谢灵运站在船上,随着潮水上涨,迎着秋凉的江风,依依不舍写下《北亭与吏民别》,“晚来牵余荣,憩泊瓯海滨”。
进入唐宋,温州造船业更是进入辉煌时期。唐代温州所造的战船已能远洋航行,宋代温州最大官营造船场就设在郭公山麓。
来源:学习强国
原标题:从《洛神赋图》里的独木舟实物看温州辉煌的造船历史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互联网+,为青少年打开一扇新世界大门
独家报道12-09
-
温州市域铁路“瓯越鲜风”专列号亮相
社会12-10
-
瓯江引水工程进度再次刷新 渡船头取水口围堰顺利合龙
社会12-10
-
共享校际间非遗资源 温州首个校园非遗联盟成立
社会12-10
-
沉浸式体验、文旅融合、“剧本+”……探索温州“剧本秀”奇幻之旅
社会12-10
-
传统民俗寿宴,让文化传承“活”起来
社会12-10
-
莫负天冷好个冬,泡个温泉乐悠悠
社会12-10
-
豆蔻年华练功又练心 “梅花”盛开扑鼻香
科教文体12-10
-
王河生:让蓝夹缬真正“活”起来
社会12-10
-
秦放:“毫端生万象”的青年电影人
社会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