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红树林能否变成“金树林” 温州持续发力促“蓝碳”项目落地

红树林能否变成“金树林” 温州持续发力促“蓝碳”项目落地

温州网 2023-02-24 09:18:57

  温州网讯 近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我市陆续出台文件全面促进“蓝碳”项目落地,洞头区探索海洋碳汇技术研发,乐清市持续推进“蓝色海湾”项目,苍南县紧锣密鼓制定碳汇交易项目……不久的将来,以红树林为主导的“蓝碳经济”将为我市带来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何为“蓝碳”?其概念源自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特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我市“蓝碳经济”为啥依托红树林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具有固碳、防风消浪、净化水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是国际公认的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2下半年,我市陆续印发《温州市科技兴海暨蓝碳创新行动方案》《温州市低(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支持开展各类海洋蓝碳方法学研究,建立标准统一的调查评估规范化流程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红树林碳汇试点建设。

  据介绍,温州并非红树林生长的天然北界,但在我国红树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自1957年乐清西门岛引种红树林以来,温州的红树林种植历史已超过60年。

  当前,温州造林保存率超过80%,我市共划定涉及红树林的生态保护红线49.7平方公里,面积约363公顷,约占全省红树林面积75%。我市造林树种以真红树植物秋茄为主,集中分布在瓯江河口、鳌江河口、乐清湾和沿浦湾。

  如今,温州共有3处红树林保护地,分别为乐清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龙湾树排沙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龙港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

  根据专业人员对苍南沿浦湾红树林观测三年发现:红树林种植海域海洋生物增加到358种,其中浮游植物147种,浮游动物125种,底栖生物87种。30余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经此补给迁徙,红树林湿地成为近海生物重要栖息繁殖地和鸟类迁徙中转站,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高。

  我市各项“蓝碳”实践步子怎么迈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接下来全市将继续加强蓝碳基础研究,构建符合温州实际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评估模型,建立北缘人工红树林碳汇评估标准体系;以省域空间治理2.0平台“天空地——蓝碳数智”子场景为切口,在乐清湾构建红树林天空地立体动态监测一张网,通过立体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感知手段,形成红树林碳汇一本账、一张图;有条件的红树林区将逐步开发碳汇交易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建立蓝碳基金,为碳中和贡献温州力量。

  以洞头区为例,当地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温州红树林蓝碳研究基地共建合作协议,系统监测洞头霓屿红树林湿地碳汇功能开展;联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开展洞头区海洋生态系统蓝碳试点项目,成全全区滩涂、红树林、大型藻类碳汇本底调查;与温州职业科学技术学院合作完成《温州市洞头区贝藻养殖现状及固碳能力评估》,深入分析市场波动对洞头贝藻类养殖面积的影响等。

  “洞头一期400亩幼年红树林群目前每年固碳约56吨,在有效管理前提下,预计10年后年固碳量将达70吨。”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嘉平在洞头近岸滩涂进行本地调查时表示,按照目前的趋势,在充分挖掘蓝碳潜力和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洞头有望在国内率先成为碳中和(碳零排放)乃至碳汇(碳存储)县区。

  记者了解到,我市各地红树林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气候条件、病虫害、海洋污染等保护问题。因此,抗寒良种培育、优化本地红树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增强红树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在温州湿地立法中加入红树林保护专章等势在必行。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红树林能否变成“金树林”

  我市持续发力促“蓝碳”项目落地

  记者 张琳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