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温铁军在其《十次危机》中曾讲述,我们一次次站在危机关头,我们又一次次战胜危机迈向新的高度。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现状和惊涛骇浪的国际环境,老一辈民营企业家靠着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从“0”开始,不断创造出今天“56789”的非凡成就。
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预期偏弱、出口竞争加剧……每次出现困难,有些人总以悲观主义的态度看民营企业的前景,甚至唱衰整个经济发展,企图以这样那样的“危机论”动摇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殊不知,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规律,出现在我们周围的这些“危机”,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并不罕见。
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自1825年英国出现第一次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世界经济就要发生一次大波动。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经济出现波动,我们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客观来讲,每次危机都是在“不破不立”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再平衡和再发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为新技术新产能腾挪出新的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很大程度上是预期经济,强大的市场信心是经济活跃的前提,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民营企业家才能洞察时与势,把握危与机,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实现新发展。
我们常说,信心比黄金重要,意义正在于此。当下,面对充满竞争和不确定的世界,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应对各种挑战。信心不会凭空产生,坚定的信心源于强大的精神支撑。可以说,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除了依赖客观条件,更需要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中央政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出席记者会时指出,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多新领域新赛道有待开拓,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当前,广大民营企业家既要正视风险挑战,更要看到潜在机遇,要对党中央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有信心、对宏观形势趋稳向好的态势有信心、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未来有信心。
站在新的开局之年,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今天的我们,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高效的有为政府以及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眼下,一些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不足,除了外部环境变化,也有部分因为内在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受各种杂音噪音影响,往日敢闯敢干的企业家多了一些瞻前顾后的情绪。
李强总理讲,虽然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
在这样一个风浪与风口并存的时期,聆听历史回响,从“四千”精神中发掘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坚定前行方向,尤为必要。
民营经济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成果,也是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因为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确实遇到一些新问题,给民营企业家的心理产生了“包袱”。
实际上,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党和国家的态度一直是坚定不移的。
3月16日,为了更好地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备受瞩目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再次对相关体制机制和机构职责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推动党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鼓舞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发展信心。
老话说得好,思想对了,人就对了;人对了,事业就顺了。
放下包袱,才能轻装上阵。坚定信心,才能敢闯敢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而言,现在正是放下“包袱”,重拾“精神”,大步前进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