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眼千年!温州古城墙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

一眼千年!温州古城墙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

温州文史馆 2023-06-07 08:52:28

温州有着悠久的建城史,2215年前即有东瓯国建都城。1700年前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建永嘉郡,所筑之城贯穿中国第一位给风水定义的人——堪舆学鼻祖郭璞的理念。他还留下为温州"相地造城"的诸多美好传说 。

在城市建设中,温州虽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千百年来,其城址和布局基本未变。6月3日下午,原鹿城区人民政府区长王超俊、温州设计集团风景园林设计院副院长林锋、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在世界温州人家园以乡贤讲座方式,分别作温州古城的始建修建、规划发展以及考古发掘等主题分享,较为系统地梳理温州古城的发展历史和嬗变过程。本文整理自王超俊等人的讲座内容(有增删),侧重于古城地表、地下和山上古城墙遗存的发现、发掘和保护,以及城墙对港城一体的意义。

发现古城墙遗址

在2004年之前,温州的城墙遗存尚未显露于世。是年8月,鹿城区五马街道修饰朔门古街工程,王超俊应邀到现场查看。车到打绳巷口进不去,于是一行人步行进巷。眼前因市政工程需要被大面积开挖的路面上,堆积有大量大块头青、碎瓷片等,有的砖面上还刻有“上”“四”等字样。本着对温州民间建筑采用砖形制的熟悉,他判定这些应属城墙砖。因温州民间建筑用砖,无非大仑砖、中仑砖、小仑砖、方砖,以及四寸薄砖等。若有其他形制砖的存在,一般属外来移民沿袭家乡习惯带来的。古城里出现大型砖,则说明附近定有较为大型的公共建筑或其他设施的存在。这个判断,除长期与古砖打交道的经验外,还有他对温州古城墙“四至”的了解:北至瓯江,南到人民路,西到九山路,东到环城东路。而这里应该就是北城墙的位置所在!

于是王超俊联系了考古、规划、文史等专家,做了现场查看。经过三四个月的勘察研究,考古部门确认此处为晚唐五代时期古城北城门遗址。从而打破了温州古城未能发现“原真性”城墙遗址的历史。这是与古城城墙遗址的第一次遇见,也算是穿越千年时空的缘分。

城墙旧照(资料图片

如果说第一次遇见古城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那么第二次遇见古城墙,则是有心之举了。2022年之初,王超俊与长期从事城建档案工作、原城建档案馆馆长项陆海偶遇,又提到城墙的相关问题。他说2004年发现城墙后,城建档案馆等单位组织人员也进行了入户调查,发现在北鹿巷一带不少居民家中也有古城墙遗址。陆海提供的线索很有依据:第一,地理位置与古旧地图吻合。第二,他描述的城墙走向“西往东”也符合规律。于是第二天王超俊拿着相机到北鹿巷勘测,附近民为他供了城墙的重要线索。随后马街道相关社区立即组织人员陪同王超俊入户调查。情况果然如居民描述的一样!为进一步找到准确史料,他还逐年查看温州古旧地图;又翻阅《温州府志》《永嘉县志》《温州市鹿城区地名志》,以及1936年版的温州市区丘形图等等,获得史料与现场的相吻合。

这次发现的城墙地上部分断断续续全长近500米,从水门头向西,到解北约380米;从水门到白鹿庵东近200米,其中还有一段高度为四米多、整段相对完整、用材讲究、砌法规整、损耗极少的城墙。

城墙的拆除和遗存

为什么温州古城城墙在经过数次拆除后,居民区仍有完整或损耗极少的遗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城墙被拆的大致时间和缘由。温州古城城墙的拆除,从1924年国民政府决定拓宽马路开始到1939年,先后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4年为拓宽马路、扩大市域,当局决定拆除东边城墙,但此时尚未有实质性行动。第二阶段是在1934年,温州古城的各城门被拆除。第三阶段是在1937年,当时大部分城墙依然存在,但抗战爆发后,城墙成了防空疏散的障碍,被勒令在1939年2月25日前全部拆除。但据相关资料,温州城墙可能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才全部被拆完,从此古城基本不见城墙。

古城外眺(资料图片)

那么2022年发现的长500余米的地表城墙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

该段城墙所在位置在朔门街与北鹿巷之中间。朔门街在清代以前称内横街,与之相对的还有外横街。北鹿巷我估计原来是古时的应急通道。古旧地图上这一带清晰标有不少店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该位置即如今温州古港遗址的大致位置。温州港曾在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之后开埠,其吞吐量较大且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繁忙的港口因搬运货物需要,聚集起一批生活极其困难、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居民。他们手拿扁担和绳索,哪里来货就冲向哪里做担帮。他们白天在港口打零工,晚上则依附内外东城下搭建简陋窝棚过夜。资料图上也可见东城下从东到西约380米的地带,密密麻麻搭着一个又一个的棚。依托温州港口的繁荣交易,他们在吃饱饭之余还有了一点积蓄,就将窝棚改建成房子。慢慢地,东城下内外所建的房子也把城墙包裹其中,成为百姓用房的一部分。于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规模拆毁城墙时,这些被包在民居里的城墙就此逃过一劫,以至数十年后得以重现。

城墙遗址的考古保护

古人理解的城即“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远古时期的帝王在建都之时,必定先筑都城城墙,以保卫国家安全”“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之间攻战频繁。为了攻战,各国城墙用夯土版筑,坚如磐石。”

古代土筑城墙的高宽比例约为3:1,温州城墙的高即为三丈五尺,阔一丈三尺,长十八里。城墙在古代除防御敌人进攻之余,还有抵挡自然灾害、组织生产和稳定生活的重大作用。

温州古城墙旧影

温州古城城墙建成后,在五代、宋、明等年代均有所修葺。从温州地表、地下、山上发现的多处城墙遗存均显示有明确的叠层。如朔门晚唐五代北门遗址、谯楼西子城古城墙、康宁巷子城古城墙、宋代华盖山古城墙、北鹿巷古城墙遗址等,涵盖外城、子城的城墙遗址。

所谓外城,即依郭璞思想连山筑墙,于东晋卜筑而成的温州古城。子城为后梁开平元年(907)钱氏所筑,处于外城中心,也就是如今的谯楼(子城南门)一带。

朔门晚唐五代北门遗址2004年被发现后,考古部门第一时间介入,在市政工程现场抢救发掘出城门、城墙、路面等遗存,后被保护性回填。2021年,因广场路康宁小区改建,考古部门为探明地下遗存做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子城城墙遗址。该城墙遗址的厚度及包砖与2015年考古发掘的谯楼西侧遗址城墙一致,而夯土结构与2004年发现的朔门晚唐五代北门城墙遗址相同。考古部门表示“其始建年代皆为五代时期”。

华盖山南坡城墙(资料图片 文广 /

温州外城城墙跨山而建,考古人员还曾在华盖山南坡揭露出“砖墙一段、上下叠压的石墙两段”。按照出土遗存,专家判断砖墙年代为南宋时期遗存,石墙则为近代。

港城一体尚待深入研究

如今随着古港遗址走向世界,温州也成为海丝之路的重要节点,附近的历史遗存如瓮城、古井、石清等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与古港相依的这数段古城墙也给人留下思考和启迪。

正如刘团徽讲座中所言:“港城一体是温州古城最开始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华所在。”温州古城的城墙东段、南段、西段,均用砖砌成,而与古港相依的北段,则采用了花岗岩材质。这段古城墙见证了温州古港生产、生活的发展,同时也是古港丝绸之路节点的重要维护者、组织者和保障者。不仅如此,或许可从时间、地点、人物、物资、地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变化,皇室南迁、宗教活动兴衰等方面,找到南北丝绸之路的拐点。这个拐点或许正是温州),确实值得进一步研究。

出土城墙砖上的文字标记(资料图片)

以上古城墙带来的思考或者启迪,尚待人们用不同眼光和视觉去研究、去分析,以补充、完善、充实古城的历史文化,并引以为温州人的骄傲,为温州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自信。今年是建城2215周年和建郡1700年,无疑是展开深度研究的好时机。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