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如何不再成“遗梦”
廊桥,是颇具中国风的桥。无论是建筑形态,还是营造技艺,都极具中华美学意象,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木拱桥营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研究制定印发《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三部门联合发文,只为保护一种桥,意义非同寻常。今年年初,廊桥保护行动被列入文旅部2023年重点任务之一。有非遗保护专家表示:廊桥的“守桥人”,越来越多了!
据初步统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138座不同类型的廊桥,分布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大多藏于浙南闽北的山水之间。
不禁要问,廊桥为何如此受关注?廊桥的保护传承又难在何处?
泰顺北涧桥
一
有人说,智慧的人站在水边,桥就出现了。
中国廊桥最先引人瞩目的,是它“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独特桥梁样式,以及不用一钉一铆、仅用榫卯连接解决高山峡谷间无柱跨越的独特技艺。
先人的桥梁营造技艺巧夺天工,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2012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闽东北浙西南具备条件的22座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浙江省景宁、泰顺、庆元和福建省政和、屏南、寿宁、周宁7个县共同设立廊桥申遗联盟,加大推进廊桥保护和申遗工作。
历史上,廊桥的保护主体大都是使用廊桥的民众,所以廊桥大多有自己的守桥人,他们终其一生,守护着桥上的一榫一卯、一廊一椅。随着各地政府部门对廊桥保护的日益重视,保护主体趋于多元化,构成了一张相对完整的保护网。如今,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既说明廊桥之重要,也反映出保护廊桥之迫切。
迫切的背后,是浙闽廊桥保护面临的一系列窘境:
比如,让廊桥出名的,可能不是它依然存在,而恰恰因为它时而消失。2016年,温州泰顺三座国宝级廊桥被洪水冲垮;去年,福建省屏南县万安桥被大火吞噬。又比如,廊桥虽然有很多现代“守桥人”——热心的专家和志愿者在贡献各自的力量,但是不少人在专业知识、资金和技术上存在短板。还比如,廊桥飞虹凌波的雄姿,经过网络传播总能引发关注,但是,廊桥背后丰富的文化密码,仍未能被人们深入了解……
一边是中国廊桥的价值不断被发掘,一边却是廊桥生存不易。廊桥的保护如何发力?保护之剑又该指向何方?
庆元兰溪桥 图源:丽水文旅
二
廊桥保护的现实窘境,缘于正在遭遇的保护之困。在笔者看来,具体来说,有以下三大困难:
先天面临自然风险。“山上伐巨木,山下造廊桥”,廊桥的建筑材料都是木头,天然怕火、怕虫蛀。这注定它无法像地中海那些古老的石块建筑,一经建成,只要不受外力摧毁,就不易损坏。木结构的廊桥还须谨防祭祀的火烛,更需要人力细心照看、及时补修。稍有不慎,不免毁于一旦,类似万安桥的遭遇从古至今多有发生。
与此同时,廊桥诞生之初就是为了解决村民“涉水渡川”之不便,因而大多位于深山溪流之上,雨季溪流暴涨,极易引起山洪暴发冲毁桥梁。
尚未形成强大合力。这些年,保护廊桥各地都相当重视,文旅、交通、水利、地质、非遗等多个单位和部门都出谋划策、积极作为,但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廊桥及其周边环境难以得到整体保护;参与申遗的浙闽七县虽然结成联盟,但各县的保护力度、步伐并不均衡,需要更加系统的谋划和强有力的执行。
保护与发展难以平衡。廊桥,不止是一座桥。几乎所有的廊桥,还承载公共空间的功能,过去一直是村民集会、祭祀、商贸之所在。与此同时,有廊桥就有古道、溪流、古树、古民居,廊桥和周边自然景观、风土人文构成整体美。保护廊桥,必然要对周边古道、民居的改扩建作一定的限制,对商贸发展有一定的要求,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在保护廊桥之美和发展乡村、满足人们现代生活舒适需求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这也是当下很多古村落、古建筑保护遇到的共同难题。
廊桥是研究中国传统造桥技艺和乡村地域多元文化的一个样本。要想让她真正得到长久保护,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难题,让她不仅成为被保护的非遗,也成为乡村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传承到下一个千年。
景宁护关桥 图源:景宁融媒
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穿过岁月风雨,今天的廊桥历经沧桑。无论政府层面的作为还是民间的自觉行动,都在努力为廊桥穿上“防护服”。
在笔者看来,保护廊桥,如同保护其他“古系列”,起码要遵循两点:一是凝聚各方力量,才能保得下来,也就是说,要调动各方力量,兼顾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发展的各方利益。二是用得起来,才能活得下去,要把它们置于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准其价值定位,让沉寂下来的文化遗产有用武之地。
泰顺文兴桥
深读三部门联合发布的行动计划,结合现实困境,廊桥保护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把劲:
把有形和无形的家底都摸清。这些年,廊桥的数量、地点、建筑年代等基本信息已记录在案。当下,需要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更全面地摸清廊桥资源家底,细化到廊桥的上下游水情、古道、森林植被、村民护桥意识,以及地方保护制度、条例执行情况等。只有把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家底都摸清了,才能清楚保护每座廊桥的着力点在哪,分步骤制定一桥一策。
让“数智”成为一种守护力量。比如,把廊桥纳入“数字空间”,通过水利、消防、气象、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数据共享,全面采用视频监控、热感应等技术手段,健全预警机制,确保廊桥全时段安全。采用数字建模,让文物遗产实现数字化传承。
推动更多廊桥技艺走进日常。未来还可以在乡村振兴中,用廊桥技艺开发更多文创产品,比如,开发廊桥积木,让更多的孩子放下手里的乐高,发现中国建筑之美;又比如,建立更多的廊桥技艺体验基地,通过旅游拉动,让独特的技艺“跳”出图纸,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制作廊桥模型。
打开廊桥保护的大格局。互联网时代的廊桥保护与传承,也应该有互联网思维。建桥过程的选梁、择吉、祭木工神、圆桥等民间习俗和仪式感,可以通过网红直播等方式勾起年轻人的兴趣;继续走好“廊桥出海”之路,让中国廊桥从跨越山涧到跨越国界,用平民化视角的廊桥故事,告诉世界不一样的中国;多多打造以廊桥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把中国的廊桥文化推给更多人群。还可以通过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等途径,让与廊桥共生的村民能从廊桥保护中真正获益,从而自觉提高保护意识。
我们呼唤保护廊桥,重要的是在品味其匠心之美、自然之美中活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悠久的廊桥文化在新时代展现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来源:浙江宣传
原标题:廊桥如何不再成“遗梦”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