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20年,用一双工匠之手悉心耕耘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3-07-14 09:10:25

温州网讯  七月,烈日炙烤。在泰顺翁山一处廊桥施工现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家快,抡起锤头,与伙计们合力,将一根根榫头牢牢楔入对应的卯眼。“这座新廊桥,今年就能建好,不只这一座,在泰顺的下彩、漈头、上仁洋还有三座廊桥已经开工,四座廊桥都能在年底通桥。”拭去一脑门子汗,曾家快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千百年来,浙闽先人深僻幽阻、遇水架桥,一座座承载文化基因的木拱廊桥因此而生。在“中国廊桥之乡”泰顺,现存33座宋、元、明、清古廊桥,至今仍承担着交通的功能,也是当地群众精神归属的象征。《东京梦华录》中形容“以巨木虚架”的“无柱虹桥”,其蕴藏的独特技艺,被认为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创造,“唯中国有之”。近20年来,泰顺兴起一股“造桥热”,新建大大小小廊桥五六十座,成为靓丽的文化新景观,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振兴。很难想象,廊桥营造技艺曾一度濒临灭绝。

20年里,泰顺廊桥从濒危走向新生。现年50岁的曾家快以传统木匠身份亲历了全程,“有关廊桥的几个重要节点,都成了我生命中至关重要、难以忘怀的事件。”

一切缘起于2003年。这一年,30岁的曾家快,掌握了一手登峰造极的木工活,并梦想复活廊桥技艺。于是,他用双手抚遍家乡每一座廊桥,一寸一厘测量木构件,以“现场为师”建造了一座全长11米的小型木拱廊桥。廊桥虽小,却技艺分明。通过各级媒体的文字和镜头传播,大家得知绝迹了50余年的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在温州泰顺重现了。

也是这一年,温州文物工作者在泰顺找到了当时浙江省内唯一仅存的廊桥“绳墨”董直机。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时年79岁的老人开始收徒,传承廊桥技艺。曾家快也于不久后拜入其门下。

生于水、毁于水曾是一座桥通常的宿命。但在2016年,当台风“莫兰蒂”裹挟滔天洪水,倾覆泰顺境内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三座国宝级廊桥时,却引发了一场“全民救桥”行动。“救桥”过程中,曾家快扛起了修复两侧高低不对称的文兴桥的艰巨任务。“三座国宝廊桥从倒下到重新站起,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曾家快说,这多亏了村民们自发涉水抢捞,奇迹般寻回了九成以上的廊桥木构件,也幸亏彼时廊桥技艺已有了传承。董直机老人的另外两个徒弟,也一人修复了一座廊桥。

另一个重要时刻是2019年。当年2月23日,浙江泰顺廊桥圆桥暨交接仪式在台湾省南投县集集镇举行,由曾家快建造的廊桥,成为浙台文化交流的新地标。他清楚地记得,圆桥那天,台湾民众欢欣鼓舞。92岁的泰顺台胞林建业老人,专程从台北赶来看桥。他双眼满含热泪,颤抖着身体,但还是一直紧紧握着曾家快的手不放……那一刻,曾家快突然明悟了桥的另一重含义:连接两岸,连通心灵。

中国廊桥,已经不再局限于国界,它还架起了海外交流的通途。“‘廊桥出海’项目已经签约,未来在中国和美国的肯恩大学校园内要各建一座廊桥。”十多岁学艺,在传统木工一事上执着半生的曾家快说,下一个20年,他还想继续建廊桥,让全世界知晓中国廊桥这一美丽造物的存在。

“一种文化如果在生活中用不到了,就会传不下去。”在曾家快看来,如今传统木工市场的日趋火热,正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的证明,集传统建筑之美和使用功能于一身的廊桥,所蕴藏的智慧及美学在这个时代仍拥有价值。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接住这份廊桥梦。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20年,用一双工匠之手悉心耕耘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家快的“廊桥梦”

记者 程潇潇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